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阅读《清史稿》,我发现,古代有些官员春节后不仅访贫问苦,而且立春时还扶犁亲耕,更重要的是,其行事比现代人低调得多。史料载,曾撰写著名的勤政廉政名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高以永,就是清代访贫问苦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一位知县。清康熙年间,高以永调任内乡县,正值战乱刚过,百姓因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庄稼荒芜、经济萧条。  相似文献   

2.
百姓是谁?百姓在哪里?这是"书写百姓"首先要清楚的问题。从工人、农民、牧民到教师、医生,从出租车司机、超市服务生到家政服务人员、清洁工、修鞋匠甚至马路边的乞丐,无疑都是百姓。尽管有人说"军人和官员之外的人"即百姓,但什么级别算是官员呢?科长、处长还是  相似文献   

3.
刘旭涛 《传承》2012,(23):59-59
“低调”也有高尚和低俗之分,关键是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低调”。人不是活在自我的真空之中,在中国大多数的职场上,过分张扬往往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学会如何驾驭“低调”、培养高尚的“低调”境界应该也是所有职场人士尤其是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秦俊勇  洪芬 《小康》2006,(5):40-44
为百姓办事、把百姓之事放在首要位置是一个政府官员应做之事,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说忧患     
"要有忧患意识",这个对执政者的警示,用一个流行的句式来说,就是"非常及时的,非常必要的"。官员忧患换来百姓悠然,官员诚惶诚恐换来百姓轻松潇洒,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至高境界。 很可惜,当代中国,还有的官员没忧患、不忧患。他们忧患政权垮台么?不!  相似文献   

6.
严强 《人民论坛》2012,(27):36-38
凡是染上这种官场病的官员,其行为大都具有"三意"的特征,即有意低调、故意低调、刻意低调,在"三意"的背后则是虚伪和世故把低调当作当官的首选准则并有意和刻意而为的风潮如果不断蔓延、扩张,甚至泛滥成灾,就会使得原先那种传统的、值得褒扬的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的工作生活态度和格调异化成一种病症。故意低调是另一种官场病高调说话,必定嗓门大、声音响,让别人多远都能听到。说话的人为什么超过  相似文献   

7.
扭曲的官场现状引发官员低调人民论坛: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发现,近92%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干部低调,您认为干部低调的原因有哪些?张希贤:干部低调可以说有五个方面原因。第一,晋升无门的干部会选择低调。在官场上,相当一部分干部晋升无门,本来工作干得不错,有很好的晋升希望,但总会被上边  相似文献   

8.
政府,即便不能为百姓的幸福提供什么帮助,那么,至少不应该为百姓追求自己的幸福设置障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其实反映了对官员和政府的高标准要求。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对官员和政府的低标准要求,也就是"底线"要  相似文献   

9.
刘伟 《今日海南》2011,(1):18-18
新旧交替,我们一改以往的宣传策划思路:由原来着眼新年畅想的“官员谈”转变为新年期待的“百姓盼”。从官员唱主角到百姓唱主角,理念变了,落点变了,角度变了,我们视此为宣传报道方式的转变,也是把版面留给群众、把墨彩涂给普通人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0.
闻载 《现代领导》2006,(10):29-29
当前的房价过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建设部的官员出来提倡广大百姓不如租房,还振振有词地说发达国家百姓的租房率比我们还高。  相似文献   

11.
秦俊勇 《小康》2006,(6):44-46
"武保安卖官事件"的余音短期之内还难以完全消除,百姓希望官员廉洁,更渴望官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真正科学的领导应是谦恭的,低调的,甚至默默无闻的,现在若再把官员"粉丝"当成新事物加以热炒,当成新时尚加以提倡,那么官本位就更有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官员为何爱低调调查在党政干部群体中引起强烈共鸣,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电话采访中,有些官员大倒苦水,有些官员畅谈感受,有些官员建言献策。但不少干部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如果公开发表千万不要写上他们的真名实姓,因为此话题太敏感,怕不小心刺痛同僚神经,这也从另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官场文化。现摘编几位的精彩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事业事关百姓利益,而百姓对财政分配决策的影响力极弱,不明确公共事业投入在财政中的最低比例,政府官员的“政绩冲动”就得不到制约,公共事业投入就可能受到挤占。  相似文献   

15.
现在早已不是政府说什么百姓就听什么的时代了。所以,作为百姓公仆的官员,要认认真真想明白,当“出事”后,面对公众、面对媒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该如何说深说透说得大家没意见没疑虑,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官员问责制自2003年非典时期浮出水面后,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不断增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员问责制实施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问责官员的复出作为这一制度最具争议的部分,在近两年已经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悄然或闪电复出,令民众意见不一。官员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的官员重新任职无可厚非,但是,面对百姓的关注,让有能力的问题官员复出,更应该注重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公民监督缺位使我们感到,道理与实际相差遥远.原因是:传统的官民关系观念的影响,是地位与权力实际上的不对等,官员与百姓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8.
正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比如,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季建业被称"季挖挖",武长顺被称"武爷",张中生被称"吕梁教父"……盘点落马官员,发现不少官员的绰号简直就是他们贪腐的"投名状"。最近,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评论文章《"绰号"见"民心"》强调,纪检监察干部要多听听百姓给官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江苏高邮市在一场为72名公务员辞职经商“壮行”的欢送大会上,一位上级市领导一点不罗嗦:“不升官,就发财!”“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共产党一党执政条件下官员们的长期以来一贯的说法。持此说并不意味着中国官员一定得比外国官员更无私、更高尚、更谦虚、更无个性,而是官员这种社会角色的规定性使然。诚然,官员也是人,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也是现代社会一公民,他们当然有特定的个人利益以及追求利益、权益的资格和权力。但官员这种社会分工以及职业特性决定:他必须是百姓抑或说纳税人忠实的“服务员”,是服务员则必…  相似文献   

20.
这起事件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工业园区周边百姓对公款吃喝的高度警觉,并毫不畏惧地跟违纪官员作斗争。从这起事件中,人们除了看到一些官员对中央规定阳奉阴违的丑恶嘴脸,看到了这些人顶风违纪、胆大包天的恶劣行径外,更看到了民众的觉醒,看到了民众对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支持和热忱拥护,看到了百姓对公款吃喝等贪腐行为的深恶痛绝,看到了民众反对腐败的无私无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