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思维活跃、意气风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方式成人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的趋势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有关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矫治青少年罪犯以及保障无罪的青少年不受刑事追究等课程,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陆青 《中外法学》1987,(3):37-41
<正> 一、情况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就不断增加,成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危及了各国社会治安和统治阶级利益,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首,引起了各国政府、法学家、社会学家、犯界学家以及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他们很早  相似文献   

3.
根据专家分析 ,我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五次犯罪高峰 ,而这第五次犯罪高峰的特征之一 ,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十分突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 ,必将对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育青少年远离犯罪行为 ,本文试就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作些初步探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严重 ?原因尽管很多 ,但总的看来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分析…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立法上前科消灭制度的缺失不益于使犯罪人回归社会,特别是对具有可塑性很大的未成年犯罪人来说,更是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实现未成年犯罪人出狱后的健康成长,体现国家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国外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上亦皆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必须从实体、程序、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培养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与国际接轨更加迅速、快捷,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二元城乡体制的逐渐打破,"留守未成年人"成为近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伴生群体,这个群体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具有鲜明的特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其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如何预防和控制,同时保护留守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增多,而且犯罪人也逐渐趋于低龄化,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规范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的适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刑事政策存在的不足,并为完善和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恢复性司法是近些年以来对传统司法反思。本文通过介绍恢复性司法的主要理念,以求从恢复性司法中找到对待青少年犯罪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更加注重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以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此,学术界普遍呼吁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这一制度与国际刑事立法的精髓相契合,符合青少年法治的精神,同时能够消除犯罪标签以及前科报告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正在进行不断尝试,但在刑事立法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处理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与刑法、刑诉法的冲突与衔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回溯立法过程还是横向比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是一部略显特殊的法律。在具体论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必要性或者具体条文增删之前,应当回到原点——厘清这部法典的立法思路。不应当孤立地考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而应梳理清晰这部法典在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刑事法及行政法的衔接关系,合理界定其角色归属与立法重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主要规定临界预防,而一般预防的内容应分离出去,交给《义务教育法》和未来的《儿童福利法》;再犯预防的内容,则宜由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刑事法作出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应当在"预防"中自我迷失,而应当明确其调整对象是"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并以此重新确立法典结构与核心内容,赋予这部法典"司法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今之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长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司法领域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即未成年人犯罪后是否应适用与成年人相同的实体法规定和司法程序。理论界有人主张"轻轻重重",所谓"轻"意  相似文献   

11.
朱扬 《法制与社会》2010,(6):133-134
本文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切入,分析了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几项措施: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体系;提高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不起诉率;法律援助从讯问时开始直至审结;建立犯罪的未成年人矫正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被害人利益的恢复和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是未来刑事司法政策的必然选择之一。新西兰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和解制度运行效果良好,是各国刑事和解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较为推崇的范例。我国应当顺应世界刑事司法改革潮流,借鉴域外经验,逐步构建符合具体国情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与整理近年来代表性司法数字资源中9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据与信息,能够相对有效地分析当前性侵未成年人的状况与特征。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犯罪数量与犯罪类型两方面展开,而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犯罪从刑罚与保安处分措施状况着眼的司法惩治状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犯罪现状的认识。在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从犯罪人、受害人与犯罪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重点与方向。从当下司法治理的角度,对典型案例中的争议分析与厘清可以为有效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直接保障。  相似文献   

14.
杨颖 《法制与社会》2013,(15):48+58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性质上都呈现恶性发展趋势。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感化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将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制度纳入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将它的完善提高到衡量国家司法保障制度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以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有效的整合各方有利资源,改善未成年人司法环境,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上升,覆盖的罪名持续增多,涉足的领域逐渐扩大,社会危害性日趋严重,未成年人犯罪防治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应通过完善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立法、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工作机制等多种途径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6.
康树华 《中外法学》1988,(1):48-53,26
<正>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含义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的含义,一般地说,从刑法规定的角度来说,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犯罪。例如《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立法纲要》第十条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第一款规定:"犯罪时年满16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14—16岁的犯罪人,只对下列罪行负刑事责任:杀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而致损害健康,强奸,强盗式袭击,偷窃,恶劣的流氓行为,故意毁灭或损坏国家财产、公共财产或公民个人财产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国都正被青少年犯罪问题所困扰,已融入这个世界体系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直线上升,可以说是呈几何级增长,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这一概念作简要的介绍,分析目前我国在构建该项制度上的必要性,提出适应我国司法实践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赖结华 《法制与社会》2011,(28):242-243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指出研究如何运用外在力量促使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朝向积极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内在完善家庭因素,对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第275条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了规定,该制度的确立符合少年司法的国际潮流,同时推动了我国法制的进步.犯罪记录是对犯罪人的犯罪和处罚情况的客观记载,前科是该记录的否定性的本质.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重在“秘密保管”,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灭重在“消除记录”.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对象是特定群体,各阶段的主体职权和责任各不相同,犯罪记录的范围一般作扩大解释,犯罪记录的查询和解封均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