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孝道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通俗易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孝道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一种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沉淀下来,形成本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强大凝聚力,对现代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5)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国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国人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片面否定的态度,在学界和普通民众中间国学的热潮兴起了,人们把目光聚焦于这些传统的文献典籍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上,寻觅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就是一部很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现实实践指导价值的代表性文献。笔者在本文中,从孝道的重要意义、孝道的内容以及《孝经》之孝思想的当代审视三个方面对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讲述的孝道智慧进行了学习型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赵宇 《学理论》2013,(22):76-77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7)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行。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孝道缺失表现,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孝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且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同样也受到了这种多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孝道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孝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薛晋 《学理论》2015,(6):20-2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人最为尊崇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先秦时期曾子是最讲孝道的人,曾子的孝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为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其博大精深的孝道伦理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为我国当今现实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娜 《学理论》2012,(20):67-6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孝道出现了严重的失范现象。让现代新孝道合理建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断强化孝道意识,开展孝道教育,鼓励孝道实践。争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现代孝道得以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0.
范启标 《学理论》2013,(3):142-144
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道是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也是诸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通过对孝道概念的分析和孝道的发展的研究,从而探讨了新型孝道的核心内涵,旨在为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开宇 《学理论》2013,(11):284-285
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相似的历史传统,两者的内容中也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这对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比较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内容出发,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梳理提炼出对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芳 《学理论》2012,(6):91-92
满族孝道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讨满族孝道的内容与特征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孝道是中国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孝养、敬养等是其中的精华.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传统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而且在现实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对解决中国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相颖 《民主》2011,(6):29-31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华夏民族的孝道之花,品种最丰.开放最长,最为灿烂,甚至远播邻国。“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且常见。《尔雅》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之批判,把握其中得失,为建设健康人道的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郝明松  于苓苓 《青年研究》2015,(3):66-75,96
中国社会的传统孝道观念具有双元意涵,即可分为权威性孝道与互惠性孝道。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张力下,这一双元结构进一步分化。同时,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养老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理论架构,本文利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EASS)数据,对双元孝道观念的现实状态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分布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对于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权威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经济支持,互惠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情感支持,而在生活照料方面,两种孝道观念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邹小丽  郑大远  侯春 《学理论》2013,(22):174-175
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本的礼法规范,是尽心奉养父母的德行。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文化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变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1)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孝道观以及孝行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较高,性别是影响其孝道观念和孝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大学生更偏向于相互性孝道,而男性大学生则偏向于权威性孝道;地区、生源地的不同,对其传统孝道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礼记》包含了以孝道为内核的尊老、敬老、养老伦理思想,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孝道养老伦理思想进行了宏观阐释,家庭层面对孝道养老伦理思想进行了微观论述。其明确提出了"能养""弗辱""尊亲"孝道养老的三个层次,并将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以延伸和扩展,上升而为国家"致事养老""学中养老""天子视学养老""恤老思想"以及社会层面的"天下子女皆孝子"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养老行为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养老的思想体系。《礼记》中的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有利于维护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准则。要理性看待,公允评价其缺陷和不足;其尊老、敬老、养老思想体系可为当今社会解决孝与养老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赵攀桥 《学理论》2011,(35):278-27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同样应当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然而",90后"作为一代新的社会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特殊成长背景在赋予他们特殊群体特征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形成了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深入分析"90后"中学生产生孝道教育问题的原因,对"90后"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