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研究》2021,35(3):116-149
特朗普赢得2016年总统选举,曾引发美国对俄罗斯政策是否会出现剧烈变化的猜测。特朗普谋求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以扭转因乌克兰危机而深陷泥潭的美俄对抗。然而,特朗普的胜选及其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意图遭到美国建制派的猛烈抨击和抵制。美国对俄政策不仅是美国政策制定者与俄罗斯的互动,更是美国政策制定者内部激烈博弈的结果。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及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特朗普制定和实施对俄政策的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及反俄势力强有力的束缚和规制。事实证明,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政策并未出现逆转,而是延续了奥巴马执政后期对俄罗斯的对抗、遏制和威慑,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级,导致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俄罗斯的接触。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新政府开始奉行新的外交理念并拟再次"重启"美俄关系,这不仅是其新外交理念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遏制中国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与俄对抗政策失效后的不得已选择。美俄关系拟"再重启"的领域包括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打击恐怖主义以及战略稳定与军备控制等。然而,虽然特朗普意欲"再重启"美俄关系的意愿明显,但美国国会、舆论界以及精英群体中明显占据优势的反俄情绪势必对其构成极大牵制;美国不可能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双方在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崛起与打压、遏制与反制等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此外,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围绕"东扩"与"反东扩"的矛盾与分歧不可调和,双方军事遏制与反遏制的激烈程度也难以缓和。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美俄关系"再重启"的限度。本轮美俄关系即使实现了"再重启",最终仍有可能"重蹈"之前的"覆辙",美俄之间竞争及对抗的关系模式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3.
周琪 《美国研究》2023,(3):9-35+5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乌克兰给予了倾力支持。拜登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是:战争最终要用外交方式来解决;美国不会要求乌克兰在最终的和平进程中做出领土让步;美国不会直接参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为了帮助其自卫,并使其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财政预算支持、人道主义援助,并增加了对欧洲的能源援助,同盟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对俄罗斯实施了有史以来对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规模最大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并在多边机构中共同采取打击和孤立俄罗斯的行动。俄乌冲突造成的后果已显露端倪:欧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核武器威胁形成对西方的威慑;能源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俄罗斯因战争消耗而国力下降。美国对乌克兰的全力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日益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诸多因素,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与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差异,令美国面临政策选择的两难,而美国国内战略家不断提醒拜登政府:战争的长期化最终可能妨碍美国阻止“新的欧亚霸权崛起”的努力,干扰美国把印太地区作为战略重点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4.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该危机促使美国对其对俄政策,尤其是2008年俄格战争以来的对俄政策进行反思。许多美国人质疑俄罗斯在乌克兰行为的合法性,危机也加深了美国民众对普京的负面印象。美国专家学者提出的应对措施主要涉及政治和军事领域,但在经济方面,并没有提出对乌克兰复兴来说极为重要的大规模的有效的经济援助计划,这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困境。此次危机凸显了东欧的重要性。未来,美国更有可能采取一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仍深受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朝鲜威胁论"的重要内涵,也是影响美朝关系改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美国对朝政策中,存在着接触与遏制两种主张.克林顿政府后期,接触占主导地位;布什政府上台后,遏制的成分大为增加.接触加遏制是美对朝政策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把俄罗斯视为"小伙伴",偏袒叶利钦,不遗余力地支持俄罗斯的私有化与市场化改革。但是,20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却陷入了经济动荡与政治转向的困境之中,这为美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国将俄罗斯政策的受挫归咎于俄罗斯人的愚钝,而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受美国压迫的受害者。结果,美俄之间由此陷入了相互"认知错误知觉"的怪圈,美俄民众相互间的反感情绪上升,美俄关系也因此冷淡。这对后来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犹太组织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犹太组织是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认定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以及担忧奥巴马政府改变对伊朗的政策,因此美国犹太组织在国会内外开展游说,促请国会议员提出制裁伊朗的法案。尽管奥巴马阐明美国对伊朗奉行的是原则性接触政策,但不得不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伊朗制裁、问责、撤资综合法》。这一法律的出台结束了奥巴马政府接触伊朗的尝试,制裁和遏制再度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后,美国的决策界对于俄罗斯问题出现了不少争议。鉴于美国国内政治主张的多样性,以及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观察美国对俄认知的起落变化与发展趋势:第一,美国核心决策层对当前俄罗斯问题的基本看法;第二,美国研究界包括各智库对俄罗斯战略的不同立场;第三,美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政要的观点;第四,美国选战热潮中的各位总统候选人以及大众媒体对俄罗斯问题的态度。可以看出,在意识形态主导美国对俄关系的状况下,美俄关系难以短时期内实质改善,而双方共识匮乏造成的误解,难以避免未来冲突的延续。因此,中国在美俄之间的理性定位,对于自身乃至地区和全球国际关系的健康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潜虞 《美国研究》2020,34(2):70-8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冷战的特点是美国着力组建旨在遏制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而中国通过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亚非会议成为中美两国冷战角力的焦点。美国对亚非会议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点:第一,美国不公开反对召开亚非会议,但鼓励所谓“温和国家”与会,以间接发挥美国对会议的影响力;第二,全力阻止会议发起国做出邀请中国与会的决定。在行动没有奏效的情况下,转而要求自己的盟国代表“自由世界”发言,尽可能限制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影响。会议开幕后,美国没有对周恩来提出的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声明给予积极回应。会议结束后,美国逐渐认识到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在会议上取得了成功,但仍然未能促使它改变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转型以来俄罗斯与外高加索国家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外高加索三国关系的演变同俄对独联体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加强了对外高加索事务的介入,以解决“热点”问题为契机,双边关系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美国和北约等外部强大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之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对俄罗斯失望之余,双边关系很快冷淡下来,格俄之间甚至兵戎相见。  相似文献   

12.
曹玮 《当代亚太》2021,(5):39-74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战略第三方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外部战略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探究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文章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压加剧,印度和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冲突性因素可能增加,而欧盟则可能改善对华关系.美国改善与欧盟关系将导致欧盟采取对华疏远的政策,美国对印度的持续示好和拉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加强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俄罗斯对华政策则不受美国对俄罗斯政策的影响.根据上述发现,如果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和加剧,中俄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显现,甚至可能出现印俄两国同时对中国构成挑战的被动局面,欧盟则可能成为缓解中国外部战略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李燕 《俄罗斯学刊》2021,11(2):5-23
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肯定当前世界秩序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特朗普外交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俄罗斯自身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需要以“新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不过,俄罗斯官方不完全认可“新冷战”说法。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到,至少在中短期内,中美矛盾将是世界主要矛盾,俄罗斯可以利用中美竞争谋求发展。如果面临两极格局必须做出选择,对俄罗斯而言更优选择是与中国结盟。从美国民主党对俄罗斯的传统政策以及拜登对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看,美国大选结果对俄罗斯不是很有利,但无论特朗普当选还是拜登当选,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都不会有原则性改变。对于世界格局,俄罗斯智库判断有多种发展趋向,俄力主多极世界,并将努力推动这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降到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但是,具有战略忍耐力的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先是在叙利亚战场打开局面,接着在2019年与美欧的关系也出现缓和。俄美领导人举行会晤,两国外长互访,两国开始就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同时,俄美在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人文限制等领域的争斗依旧激烈。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通俄门"阴影是否可能再度影响俄美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与欧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方都有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愿望。乌克兰问题是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后乌俄关系出现某些松动与对话端倪,这将使俄欧关系在2020年继续朝着缓和与合作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俄政策调整对俄中关系也许会产生某种影响,但是对整个俄中关系不会发生大的作用。俄乌关系打破僵局、俄欧加强合作则符合中国的立场和利益,中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15.
浅析俄罗斯的国际定位及俄美关系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回顾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同西方关系演进的曲折历程入手 ,着重分析了“9·11”事件后俄国与美国关系的调整变化 ,指出俄美关系依然以竞争和力量均衡政治为特点。其基本格局依然是 :有合作 ,又有竞争 ;有摩擦 ,又有妥协。俄美关系尽管有大幅度的改善 ,但由于双方国家利益不同、战略利益各异 ,两国仍难以结成持久、牢固的联盟关系。俄罗斯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既是伙伴 ,又是对手。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国际定位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两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对彼此和欧洲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双边关系中,能源因素因其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决定性意义长期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2018年9月,由德俄牵头,法国、奥地利与荷兰合资建造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动工铺设。该项目将使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绕开乌克兰,经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连通德俄两国,德国由此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最重要的转运国。此举虽然在双边层面上保证了德俄的能源经济安全,但在多边层面却招致欧盟、美国等多方反对。因担心会进一步加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及中东欧国家欲诉诸法律对该项目施以约束;美国在制裁项目企业的同时转而向波兰、乌克兰等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在利用政治机遇抢占欧洲市场的同时试图制衡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多方力量博弈中,德国需要在平衡俄美欧关系中付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是情境性前后矛盾的重复出现,即立场的不对称变化以及与参与政策形成巨大反差的行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外交政策行为突出表现在2008年俄格冲突、北约东扩和美国计划在西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过程中。传统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以行为体为中心,都假设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不是易变的,所以对俄罗斯这种让人困惑的外交政策行为时缺乏解释力。外交政策受到行为体对世界的主观解读和情绪的影响。俄罗斯不被西方尊重的感觉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俄罗斯的"愤怒"是不被尊重的感觉导致的情绪化判断,是为了显示自身的重要性而非起破坏作用。分析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主观性因素,为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分析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区战略地位特殊,吸引着大国的持续关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是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大国,但它们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分布程度不一、侧重不同。中美俄在中亚影响力的具体分布态势,可以通过对可操作指标的赋值评估得出。对指标的赋值虽然简化了评估的程序,但其解释问题的独特意义不容忽视。根据评估,2014-2018年间,中美俄在中亚的影响力呈现出俄罗斯首屈一指、美国和中国基本并驾齐驱的竞争态势。影响力的具体分布情况也一目了然,即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除了在政治方面较弱外,在其余三个方面的分布都较为平衡,基本介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广泛分布于政治、军事、安全、文化和经济领域;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9.
金融制裁通常指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根据相关的制裁决议,针对特定的个人、组织、实体或者国家实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截断资金流的惩罚性措施。随着全球金融化和美元化的发展,凭借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把金融制裁发展成为其对外政策中一种新型的非对称权力。2014年开启的美欧对俄罗斯以金融制裁为主导的大国博弈新模式,提供了研究金融制裁的鲜活案例。从手段上看,美欧对俄制裁处于蓄势阶段,未来美欧对俄金融制裁是否加码还需继续观察。从美欧试图迫使俄外交转向的目标来看,目前对俄金融制裁尚未成功,制裁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金融制裁已经给俄罗斯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对美国提出严厉批评的国内国际背景,联系俄美关系近期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提出了俄美关系将进入一个以矛盾和斗争为主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俄罗斯争取大国地位的目标与美国维护单极世界地位理念的矛盾、俄美在俄罗斯近邻周边的挤压与反挤压的斗争将趋于激烈、俄罗斯国内政治表现出的权威主义趋向已逐渐成为俄美关系最为严重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