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罗峰 《求索》2011,(9):218-220
《摘苹果后》、《收割》和《牧场》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弗罗斯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在这些诗歌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诗人笔下的乡村劳作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在诗人的眼中,那都是各种劳动关的体现。本文从劳动关学的角度去解读诗人及其作品,探讨自然劳动中劳动者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美;诠释劳动所处环境和劳动产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发掘劳动生产整个过程所具有的动作形态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斌 《求索》2011,(2):217-219
评论界曾给罗伯特·弗罗斯特贴上象征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标签,弗罗斯特对此进行了反驳,他称自己既非象征主义也非地方主义者。为此,本文从集体身份的角度出发,解读评论家对弗罗斯特身份的界定以及作家本人所期望的身份特质。我们认为,评论家对弗罗斯特所做的身份界定主要是基于本质主义身份之关照进行的,而弗罗斯特本人对自己身份的重构却反映了身份的建构主义观点。这两种迥然的结论源于不同的分析视角,于是,我们认为,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要避免简单的本质主义标签式身份界定,也要对建构主义背后的意图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作品,评判作家。  相似文献   

4.
梁晓霞  朱易安 《求索》2013,(9):132-134
中晚唐以来,寄赠酬答之作显著增加。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艺赏业已成为许多诗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赋闲赏艺已起着填补诗人空闲生活和疗治其日常孤独之功用。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的文化机缘。中晚唐以来,赋闲赏艺的这种艺术表现力,正是各种艺术交融于诗人日常生活并不断影响其诗歌创作之结果。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中晚唐文人的赋闲赏艺乃为其苦难现实条件下力求超越生活而又被现实所羁縻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较之宋代文人.中晚唐文人对以赋闲赏艺为伴的诗歌创作生活还渗透着深深的无奈,这离真正的创作艺享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终身致力于诗歌创作,尤以自然诗出名。他的自然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看似平淡,然而在平淡的外表下,往往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现实性、人民性和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始终关注现实社会的真相和趋向,从而使自己的自然诗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时代的真实性,表达了对现代人生存状况及命运的真诚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长城意象对于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功名与意气,阻隔与和平,其间隐含着唐诗之文化品格、诗人之文化心态与时代之审美精神、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唐诗之边塞、闺怨与咏物之作,使长城意象朝着最具文学活力的方向推进发展.唐诗长城意象最具诗学价值与意义之处,在于其大汉图腾的时空思维以及刚健悲壮之审美取向的奠定.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诗人的职责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我想起当代诗坛上大家熟悉的一位诗人早在四十一年前说过的两段话: “每个日子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激动,都在迫使诗人丰富地产生属于这时代的诗篇。这伟大而独特的时代,正在期待着、剔选着属于它自己的伟大而独特的诗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实的记录。”(艾青:《诗与时代》) 这些话,今天看来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就在说这些话的前一年(1938年)和后一年(1940年),这位诗人写了《向太阳》和《火把》那样强烈而深刻地表现人民情绪  相似文献   

8.
刘复生 《新东方》2009,(8):38-42
海南作家、诗人孔见的诗具有某种冥思的哲学气质,在现代的语汇中深藏着东方传统的文化颖悟力,把对生活场景和细节的精细观察与平易的玄学不露痕迹地结合起来。读他的诗,真正让人感觉到是一个具有哲学思考兴趣和对生活保持反思倾向的思想者在写诗,而不是一位诗人在诗中进行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正>谈及海南之美,一位外地诗人的点赞令人记忆犹新:深邃的海,奇幻的浪,嶙峋的礁,凝碧的山,流变的云,充满铺陈与席卷的豪迈,折射撞击与融合的气势……谈及海南之美,一位本地学者的看法颇具理性:海南所有的美都有原型,就看我们如何发现和梳理。不能借口现代而消解传统,也不能借口简洁而制造空疏。一句话:既要善于发现,更要精于呵护……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社会中,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已经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存安全性"危机的来临,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视域化解生态问题成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合理性主题,而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则彰显了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公共性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是从环境生态到心灵生态的公共性转换,此种逻辑所映照的是一个多元差异共生之文化优位的证成与自觉培育,鲜明地凸显了人成为人的意义上的优雅、安全、健康之心灵生态的创制轨迹。  相似文献   

11.
简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文化意义刘淮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已经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对之进行过不少阐述,本文拟从文化学的角度谈点看法,以求对这一论断进行一些新的认识。我们知道,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如果从...  相似文献   

12.
赖守忠 《前沿》2012,(20):138-139
霍桑的小说《红字》是一部经典心理剖析的小说.作品以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反映当时清教徒们复杂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具有神秘色彩.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红字》的解构主义分析,来了解小说里所影射的颠覆性意义和影响,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价值,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同舟共进》2014,(5):F0004-F0004
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自古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惠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先后有480多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众多诗词文赋,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它还是著名的侨乡和客家人聚居地,侨乡文化、客家风情形成了别样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4.
周先来 《政策》2008,(10):47-48
安陆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唐代诗人李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随着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的加速融合,深度保护开发利用李白文化资源,做大李白文化产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安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建林 《台声》2013,(8):60-61
在台湾历史上,有一位诗人,用笔时时捕捉着他所生活时代的脉搏,诗风深沉凝重,质朴情深,充满了家国沧桑之感,以迎寄情、以情寓意,诗集犹如史书。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看来,刘枫委员把运河与长城相提并论,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对运河应当享受的地位的一次正名。“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此话并非出自诗人之口,而是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的识见。继去年两会期间刘枫委员与其他5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提案之后,刘委员又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9.
张昳丽  于师号 《求索》2010,(10):199-201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士人"游"的文化传统,对后世文人"游"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孔子之"游",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既包括外在客观、具象之"游历",这种空间上的"游"往往伴随着问学、普及文教、求仕等教育、政治文化功能;同时,内在方面,孔子之"游"则主要体现了孔子于"艺"、"道"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及实践精神,这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所具有独立精神和文化品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喜欢钻石,中国人青睐玉石。而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多。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国家所不能及。英国李约瑟曾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造型和格调一直启发着中国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