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云南省民委和迪庆州委、政府共同主办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藏文古籍第四次协作会议,于1995年6月1日至4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召开。来自五省区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及中国藏学中心的同志出席了会议。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其文献浩若烟海,汗牛充栋,又以各类佛学经典繁多而著称。由于藏族的分布地区辽阔,跨省区居住,使得藏文献也分散在各个省区。为使藏文古籍的整理能够协调一致,1988年由西藏社科院牵头,组织召开了首次五省区藏文古籍协作会,并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五省区藏文古籍协作组织。1…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在第十届全国藏文传媒协作会议上指出:藏语言文字是藏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从创制开始就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文献的保存乃至对藏民族本身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而藏文报刊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炜是位藏学博士,1958年生于昌都,会说一口地道的藏语,能写一手流利的藏文,因常跑高原而留下一张黑红的脸。  相似文献   

4.
海外藏人社会研究是目前中国藏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而这部分恰恰是西方藏学人类学积淀最为丰厚、成果最为突出、影响力最为显著的方面.西方藏学博士论文折射出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藏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海外藏人的文化适应问题,结合不同时期的国际政治和移居国情境,讨论了海外藏人在文化适应方面所经历的张力:他们一方面或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和融入当地文化,另一方面仍试图以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来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立足于国内藏学研究对西方藏学研究的评介,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理念,增进国际间的学术对话;同时也旨在西方藏学研究框架之外分析其缺失和偏颇.  相似文献   

5.
藏缘     
从事藏学研究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有关西藏的历史和资料,结识了一些高僧大德和藏学界颇具名气的专家学者,对西藏厚重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之前的朦胧神秘到现在渐渐的领会感悟,藏学研究工作为我开启了深刻认知西藏文化的一扇大门,使我对西藏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使我真切感受到党中央对西藏建设的关怀,深深地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英国、西班牙、瑞士和印度等国连续展出了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新藏画;尼玛泽仁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见本刊96年7期所作过的专文介绍)。联合国的一位文化官员说:“透过画展,领略到了西藏文化宝库的面貌。”曾追随达赖喇嘛3O多年的青麦泽仁对画家说:“我从您的作品中看出家乡有了很大变化,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1995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藏学研讨会上,国际藏学会议主席、意大利藏学家傅达克在发言中说:“中国藏学研究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版了大量的书刊,培养了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这些成就…  相似文献   

7.
藏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在其历史上,大约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直贡赞普的大臣如来米开始到八世纪中叶的赞普赤松德赞的大臣聂·达赞东赛为止,前后出现了七位功绩卓著的大臣,藏文史书上称他们为“七贤王”。如来杰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藏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逐渐解体的时期。当时的“赞普”,即“国王”为布德贡吉,他有一名智慧过人的大臣叫如来杰。据藏文史书《贤者喜宴》记载:“‘七贤臣’之一的如来杰的功绩是:烧木为炭,又用炭火熔石找到金、银、铜、铁等金属,垦荒造田、二牛拉犁、引水修渠、建造桥梁”,他为当时社…  相似文献   

8.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作为实至名归的藏学专家,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将自己的研究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发展稳定的现实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见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传诸后学,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繁荣发展中国藏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为传承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公认成就。”  相似文献   

9.
公元十三至十七世纪,随着格鲁派寺庙领主庄园经济的崛起和元明中央的推崇扶持,藏传佛教不但在西藏发展到全盛时期,而且深入到元明宫廷,以至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伴随藏传佛教的内传,藏族文化也得以与祖国各地广泛交流,不同程度地渗入到蒙、汉、维、上、纳西、普米、撒拉等许多兄弟民族之中,藏族特有的建筑、雕塑、绘画、宗教舞蹈、民间音乐、藏医药、天文历算、藏文及藏族史诗、文学和生活习俗,也传入祖国各地,与中原及各周边兄弟民族文化相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西陲文化院是张怡荪组织成立的私立藏学研究机构,在四川省政府的支持下于1937年底在成都正式成立.西陲文化院的中心工作是编纂藏汉辞典,先后编纂出版了系列藏语文辞书,编译了多部外人书籍,为编纂<藏汉大辞典>奠定了基础.西陲文化院因为经费奇缺人员流失,于1945年<藏汉大辞典资料本>编成后宣告结束.它在推动藏汉民族间学术文化交流、培养藏学研究人才以及编译外人书籍等方面意义突出,对于当代民族史研究或可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史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包括其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复合文化要素的结晶。对其进一步研究,展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历史民族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就贵州民族制度文化形成的背景、民族界线与同一性、地域差与多样性、双向导通与连续性、民族制度文化更新的潜在价值等侧面进行分析”为深入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料。一、民族制度文化形成的背景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东邻湖南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接云…  相似文献   

12.
樊泳湄 《创造》2002,(11):44-45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反映,体现的是其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消费文化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云南农村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其重要内容,而在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当地传统文化思想及农村群众固有文化模式的阻碍,影响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些阻碍中,除了文化观念、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外,来自消费文化的阻力是明显而巨大的。因此,研究云南农村消费文化,探索其发展方向是建设云南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象的根本是精神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文化的力量在根本上是精神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影响综合国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要素。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是强大。  相似文献   

14.
《西藏统一战线》2009,(1):32-32
甘孜州藏学研究所前身为甘孜州编译局,为州政府直属职能部门。1996年机构改革保留州编译局,增设古籍整理资料科,并成立了甘孜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州编译局办公室。2000年增挂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所牌子,与州编译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怎样挖掘、抢救、传承、弘扬布依族文化,使其在创新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为迫在眉睫之大事!云南少数民族较多,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强省,必须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加大资金投入。各民族研究会都是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叶俊莉 《求索》2013,(9):156-158
来自四川凉山大山深入的罗庆春(彝名阿库乌雾)是少有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齐头并进且成果丰厚的当代少数民族诗人、学者。他借鉴了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研究方法。以民族文化的研究视角,力图通过对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研究,审视诗人与民族文化的契合,探寻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关联,探索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民族文化研究视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庆春独特的民族文化研究视阈,作为他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开拓了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理论的研究视野.而且对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研究的纵深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生活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等,应根据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等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本国与外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其独特的个性内涵,以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这其中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社会或民族共同体由其一整套共有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其文化特征,成为纷繁复杂的各个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共同特征。企业作为共同体,其文化特质不但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相交叉、融迭.又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同时,也与处于同一层次的群众文化有别。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属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沈桂萍一种民族文化,在其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深深地溶进了民族的血管里,陶铸着民族的心灵,对民族的凝聚起着永恒的作用。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作用下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