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买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文明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文化有社会历史性、抽象性、继承性、功能性的特征;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重特征。笔者将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着手浅谈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园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种双重载体,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绿地和公园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和窗口.发展园林事业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3.
于静 《党史文苑》2009,(8):49-50
生态意识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冯月季 《理论学刊》2023,(4):151-160
符号域作为文明互鉴发生的文化符码,其所具有的记忆功能生成了文化的自主性,同时,符号域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和传播功能也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促使符号域内部的文化符码发生转换,进而与不同文明形态交往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文明互鉴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得以生成。全球化语境推动文化转码换挡加速,世界文明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新时代,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破解当前世界格局下文明互鉴和文化交往的难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中国智慧,同时为构建和谐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积极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丰富而多元的本土文化资源,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交融的社会发展环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即在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前提下,以三种文明特征进行区域内本土文化资源分层,通过农耕文明价值再造、工业文明市场效率和生态文明公平发展三种路径,赢得本土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4,(2)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崭新阶段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类对资本统治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批判和超越必须深入到资本的技术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统治的总体性层面。生态文明的建构,既需要资本催生科学技术的开发、创新与运用,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能,也需要人类用制度、法律、均衡治理结构对资本的无限扩张加以规范与制衡,还需要人类对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进行自反性批判和革命性转换,特别需要等待人类最终突破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性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生态文明的前景实质是后资本社会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从结构看,生态的基本关系包括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上看,生态文明需要突出人类在发展中的主体性,也需要突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从结构上看,推进生态文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向;弘扬和谐精神,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郭庆海 《新长征》2013,(1):36-37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和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张帅 《理论建设》2012,(2):106-107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1]生态文明以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文明的互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对话,已成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且更要学会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的主体性,又要摆脱民族的局限性。多样性的共存共容代表了人类追求和平与推进发展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3.
诺敏 《实践》2008,(5):48-49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游牧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扩大了人类视野.游牧文明的文化形态就是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物质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使人民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健康文明的社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石家庄市2003年掀起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拉开了建设首善之区的序幕。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现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O多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人类自身也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转型期所促使,是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的严峻现实所迫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所驱使。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16.
李明伟 《新视野》2004,(4):65-67
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发明和进步,都是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的产物。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很可能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将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生态文明时期,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文明作为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一理念已经贯穿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两种表述方式。前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性的表述,是基于生产力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后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程度或人类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的一种表述,是人类生存活动组织形式的表现,是对人类创造财富的关注和价值选择。社会形态迄今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几个阶段;文明形态迄今经历了前文明形态、内在分裂的文明且已经出现了体现未来文明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关照,同向发展,可以从不同方面指称同一社会历史阶段,但必须予以恰当使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广义的也基本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个“一切”隐含着文化的范围比较大,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文明。它也是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产生以来所有的人类创造。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很多超越自己的文明,这些创造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既然文化包括了人类的一切.就表明文化也是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因此,文化理应是一种力.这种文化力的概念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