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魏巍 《当代世界》2009,(5):56-57
2009年3月23-24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俄罗斯统一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关系”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以下简称统俄党)建立关系20周年.经过20年发展,两党全方位交往格局日臻成熟,多层次交往机制不断完善,战略性合作关系更加稳固,成为世界上最具战略价值的一组政党关系.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当下,回顾和展望中俄执政党机制化交往,对深化两党战略交流合作、促进新时代中俄关系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俄罗斯问题专家李永全研究员认为,“中国年”将极大地加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对话。记者:李先生,您多年研究俄罗斯,非常了解中俄关  相似文献   

4.
王立勇 《当代世界》2009,(12):86-88
2009年11月2—3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德国卢森堡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模式的改革与竞争”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部长助理郭业洲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14-15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德国卢森堡基金会在京联合举办了"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荷兰、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近40位学者政要与会,就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金融危机后新兴大国的发展走势、新兴大国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及新兴大国与国际新秩序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创造性地构建起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这一伙伴关系网络中,中俄关系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次上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周边地区加强协调,推动了网状伙伴外交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也超越了旧式的传统国际关系规则。中俄两国将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5年8月17日文童:《中俄“舞剑”,意在台湾?》华盛顿觀察WashingtonObserver华盛顿和台北的解读倾向于认为,中俄两国军演虽然没有明确针对任何第三国,但美国和台湾已经收到这样的信息:中国将不惜一切争取台湾,而俄罗斯支持中国这样的立场。“中俄两国并不是没有共同的敌人,但我认为两国在战时真正结盟对抗敌人的可能性实在很低。”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  相似文献   

8.
王钰 《工会博览》2009,(6):152-152
中俄两国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近十几年,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不断深入发展,双方关系急剧升温,国内外掀起一股中俄热,对此,本文作者以近些年来中俄关系为线索,探讨了中俄多领域的发展及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笔谱写中俄关系新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明年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目的在于增进友好,加强互信,推动合作,巩固两国睦邻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际,普京总统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于今年3月21日至22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发表了意义深远的联合声明.鉴此,业已成熟的中俄关系将进一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等领域,以浓重的笔墨谱写令人鼓舞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魏巍 《当代世界》2009,(7):18-19
初夏的北京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以总委员会主席团书记、国家杜马副主席沃洛金为团长的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团一行10人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于2009年5月31日至6月3日来华访问。访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代表团,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与沃洛金共同主持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并代表两党签署《中国共产党与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1.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且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既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对抗、敌视的一面。但是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两国关系走上了健康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韦茨博士发表了一篇题为《中俄武器交易陷于困境》的文章。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俄罗斯严格的武器出口限制,中国正在逐步摆脱对俄式武器的依赖。但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将来可能会放宽某些尖端武器的出口限制。中俄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近年来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关注的焦点,韦茨博士的文章代表了美国许多观察家对中俄军事合作的最新理解和观点。本刊特综述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赞同国外媒体的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14日-15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德国卢森堡基金会在京联合举办了“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近40位中外学者政要与会,就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金融危机后新兴大国的发展走势、新兴大国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及新兴大国与国际新秩序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选取四位专家的研讨会论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从文化上对亚洲包括中国的认同必然是有限的、相对的、实用的,而同西方的矛盾不论有多深,仍然会保持深刻的内在联系。国人在对俄抱持好感的同时,务须保持冷静。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两国最高层的交往日渐频繁,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更是让“俄罗斯热”有了“烫人”的感觉。因此,准确给彼此关系“定位”,特别是了解对方对己方的认识,显得尤为必要。孰大孰小?先来说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俄罗斯自视为大,称大、做大是俄罗斯人一贯的追求,其根子深植于几个方向:一是来自信仰,发自东正…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共产党和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共同举办的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参会的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团,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会议发来贺信。中俄执政党交往对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  相似文献   

16.
中俄建交70周年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当代中俄关系之所以成为现行国际政治的典范,不只由于中俄关系强劲的内生动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还在于两国在近百年世界历史进程的宏大背景中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历史经历。正因为如此,中俄关系为深化对世界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提供了启示,深化了对东西方关系百年巨变范式的进一步理解。同时,由于中俄都是海陆地缘政治大国,两国的长期合作揭示了地缘政治之于国际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中俄关系以及两国在所参与的"现代性"争议进程中均体现出对当今世界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英刊《亚洲太平洋商业评论》2005年3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经济系的根纳季·卡扎克维奇和拉塞尔·史密斯题为《渐进主义与休克疗法:重新解读中俄改革经验》的文章。与普遍观点不同,该文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如果综合起来看,能被当成真正的“休克疗法”。我们选登此文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种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新视角。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言对中俄两国分别采取的转型模式———渐进主义和休克疗法———的比较一直都是学术文献、媒体和政治辩论中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尤其是俄罗斯学者都称赞中国渐进而谨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独特的陆海复合地理位置注定了中国必须同时"海防"和"塞防"。俄罗斯与中国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故中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陆上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在陆权相对稳固的基础上,才能加快海权的建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确保了中国陆地边境的安全,也为中国顺利解决海洋争端、维护海洋利益以及进一步发展海权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中俄之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海权关系框架应是配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19.
我很高兴应普京主席邀请,有机会访问美丽的俄罗斯并出席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向统一俄罗斯党的同事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俄/苏关系在经历了中国蒙羞受辱的19世纪和动荡不安的20世纪之后,进入了相对平顺、正常的21世纪。这一正常关系的形成过程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中俄各自政体都远离了传统的共产主义模式。二是双边关系在后冷战时期和后“9·11”时期世界体系由两极向单边单极的“范式”性变化中不断调整,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自17世纪以来最平等、最正常的国与国关系。本文简要回顾中俄数百年的交往史,着重评析20世纪最后十年中俄两国由“存异”到“求同”的过程。其间中俄关系不仅实现了“软着陆”,更开拓了新空间,为新世纪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中俄关系“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实际仍处于某种不对称状态:频繁的、制度化的官方高层交往,对应低水平、低质量的民间交往;政治、战略层面的信任与合作,对应社会、民众之间基于历史恩怨和缺乏交往的复杂情结;日益深化的军事合作,对应双方仍不完全信任以至存有恐惧感(尤其是俄国方面);急切扩大经济交往的意愿和现实需要,对应彼此相当的防范心态,等等。有鉴于此,21世纪对中俄关系的最大挑战恐怕是目前来之不易的“正常”关系本身。在经历了后冷战的磨合之后,双方在新世纪中要相干无事、善待对方,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