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军事科学院资深专家曲爱国、张从田所著的军事文学著作《长征记》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恢宏的气魄和生动的笔触,从宏观到微观,从全景到特写,全面记录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烈奇观,通篇洋溢着让人热血沸腾的长征精神。该书以翔实的史料、感人至深的故事、鲜活细腻的人物刻画、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将一幅幅激昂的长征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全面细致地反映了红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4,(10):17-20
正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滋伯里在完成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感慨地说:"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书写长征的著作和文章,记载的多是高层的人和事,漫漫征程上普通战士跋涉、奋斗的事  相似文献   

4.
70年前的长征,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传奇和历史的记忆。那一段岁月,那一种精神,始终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始终激励着人们的精神。阅读长征故事,将使我们再一次领悟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我们不断地从历史的馈赠中汲取力量,永远保持共产主义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永远的长征 永恒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关于长征,美国的一位作家曾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那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红军为何要奏响这曲凯歌?有必要进行这场战斗吗?毛泽东:战略错误,一错再错长征之前,毛泽东已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部长征史有多少讲不完、道不尽的精彩故事。长征途中,可谓步步险关,处处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勇往直前。本篇从长征史料中选取了部分片段,力图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党史专家认为:1935年5月在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提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使用的并不是“长征”一词,而是分阶段使用“突围”、“转移”和“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以前,红军…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无独有偶,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在回忆爬雪山的情景时说:"我们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当时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也翻不完这些山了,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我们坚信,即使我们倒下去,中途失败了,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  相似文献   

8.
长征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李伯钊则是这英雄群体中带有传奇色彩的一员:她三次过草地;她在三支主力红军中战斗过;她的歌洒满长征路。除此以外,她还留下两部以长征为题材的剧作:歌剧《长征》与话剧《北上》。 “作为长征老战士之一,我有责任通过艺术形式再现长征。” 长征开始时,李伯钊先在中央工作团,不久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宣传部干事,随军进行政治宣传和鼓动工作。她的文艺禀赋及组织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王志鸥 《当代贵州》2024,(15):17-18
<正>这是一次对长征精神的致敬。红军长征是一部以理想和献身精神编织而成的革命史诗,一座百年不朽、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更是一脉承载厚重、底蕴深邃的璀璨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凝聚了深厚的文明内涵。“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长征途中,在随时承受战斗、疾病、饥饿、严寒等人类生存极限的同时,红军将士也主动记录自己亲历的这一伟大事件。《红星》报对长征的原始反映《红星》报作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的惟一报纸,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记载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重大历史事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人们大多知道少林武僧保唐王的传说,却很少知道武当道人救红军的故事。那是1931年夏,贺龙率红三军打下均州城,30O名红军伤员被送上武当山,道教圣地变成了红军医院……(《贺龙与武当道人》)在送走中央红军长征北上9年以后,陈毅也来了一次北上长征。1943年11月,为了参加中共“七大”,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秘密赴延安》。这次历时三月余、历程数千里的长征,虽没有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的激烈悲壮,却也有夜越陇海路、智闯安阳城的惊险曲折。当今之世,管钱的部门就该比别人待遇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本期要给您讲述一个发生在64年以前的真实故事:红二军团经理(后勤)部的部长和政委想给部下搞点“特殊”——一人买两双麻草鞋,总共需要两块钱。付钱时,政委从自己兜里掏出两块银元。部长说:“哪能要你一个人出,我俩一人一块!”(《浩气长存天地间——记红军师长叶光吉》)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6,(10)
正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这是长征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这里,选取四路红军的几个典型战役战斗,从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相似文献   

13.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本书是毛泽东于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由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组成,极具史料价值。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从文学角度看,《红军长征记》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集,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如实反映了红军战斗、行军、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形成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力地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种革命精神,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永远踏着时代步伐而进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永恒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鼓舞。1936年,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著名作家鲁迅和茅盾即对红军的英勇斗争致以热烈的祝贺与敬意。他们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  相似文献   

15.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引自《诗人毛泽东》长征是华夏大地上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每每重温毛泽东长征诗词,徜徉在平仄长短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境呢?作为战略家兼诗人,无论环境和个人际遇如何,毛泽东总是敏锐地预见和捕捉光明。以创作于长征前的《清平乐·会昌》为例:当时,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反革命大“围剿”中,中央红军严重受…  相似文献   

16.
陶勇是以勇猛闻名全军的虎将。他于1912年出生于霍邱县叶家集,1929年参加红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生前,他常应部下要求讲长征故事,往往是以这样的话结束故事:“长征路上那真是九死一生,艰险之至!”“我们红四方面军可是两次长征,三过雪山草地,更是历经千难万险,恶战几百次。没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没有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精神是不行的!”风雪西征路血染三千里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4个月,未能打破国民党30万重兵的第四次“围剿”,被迫率领2万余人的…  相似文献   

17.
正英勇悲壮的长征故事,不仅随历史的发展而广泛传播,更在当事人的记忆里深深镌刻。长征刚结束,中央红军就组织了一次征文活动,留下了《红军长征记》这一宝贵的历史文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星火燎原》里的长征纪事,到征途日记中的长征实录;从原国民党将领围追堵截红军的长征亲历,到百岁老红军的长征叙述,长征记忆的挖掘、记录、珍藏和利用始终受到重视。记忆里的长  相似文献   

18.
<正>刘艳君在201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长征是20世纪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史诗。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途暗淡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开辟未来。在中国众多革命精神的"富矿"中,长征精神无疑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美国《人类一000年》一书曾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到1935年夏均被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素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把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但这个决定当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在高度赞扬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再次提到了“两万多里长征”,于是“长征”这个词开始在红军中广泛宣传使用。IO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不久,他又写了《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