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许士密 《探索》2023,(6):1-13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两个结合”的坚持和发展使之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合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双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杨章文 《探索》2022,(1):1-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疆社会稳定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讨论文化润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中华民族的关系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方面研究新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表现及特征,探寻其文明建设的更多可能发展路径,能够进一步推进新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相似文献   

5.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由此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韩庆祥  张健 《前线》2023,(3):1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体现了在理论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在实践上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有机统一。从时代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历史语境,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对基于劳动逻辑的现代化路径的自觉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预示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引领未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世界谋大同”将成为人类历史新走向。  相似文献   

8.
吴汉全  刘宏伟 《新视野》2023,(5):41-47+98
李大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终生以救国救民、民族复兴为己任。他在中西文明的比较中探寻现代文明发展的规律,自信中华民族能够对人类“作出第二次大贡献”。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主张借鉴和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并身体力行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术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有益探索。李大钊是五四时期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早期思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和承载的文明动力系统,这一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也是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凝练。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动力主要包括文明传承力、文明自主力、文明创新力、文明包容力、文明超越力等,可以分为根本性原生动力、直接性结合动力、外源性发展动力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运转机制来看,“时空化合”“两个结合”“和合共生”确保了各个文明子力的有效运转,从而推动形成了一个“小循环”与“大气候”有机规整、双层联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张力关系,而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南,因而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其内在的逻辑意蕴,是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孕育而来的。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建构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做指引,其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一脉相传;从文化层面看,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基因同根相连;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范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基因的创新发展,并从五个方面开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其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长出,又归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中创造中华文明“新的历史形态”,是具有高度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新创制,是中华文明传统在当代推陈出新的文明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在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生成,蕴含深刻的人类社会立场,彰显破解人类现代化之问的时代智慧,具有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志气、骨气、底气。在继承与礼敬之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本进路,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是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伟军  蒋锐 《探索》2024,(1):129-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紧迫的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在地包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了从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保障,综合施策,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秉持开放包容,以坚持文化开放为动力,海纳百川,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为重点,推陈出新,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长期、系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持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运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要素,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给予了规范指引和法治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五个方面: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是根本法理红线,筑牢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根基和根本政治方向;共同富裕是规范和保障人民共建共享财富分配秩序及资本健康发展的基本法治原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其文化特色与理论创新,有利于人类社会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的新发展;构建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平衡关系、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公众参与、实现自然正义和人民正义有机结合是其在生态法治建设方面的法治方法、制度以及价值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应全球治理难题的国际法理依据,它破解了“西方民主法治文明是历史终结”的逻辑魔咒,呈现出兼具感召力、生命力和实践力的天下大同文明样态。  相似文献   

15.
罗文东 《前线》2023,(11):18-21
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且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的基础上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上建立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新文明理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把握。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两个大局”现实观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四重逻辑体系,建构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掠夺、殖民扩张型现代化之路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7.
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政治论断和理论命题提出后,日益清晰地彰显了从“建设”到“构筑”再到“全面推进”的逻辑理路,其价值蕴含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等实践路径,廓清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架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理解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到“新的飞跃”的话语转变必须厘清两次“新的飞跃”之间的密切关联。两次“新的飞跃”之间一脉相承,是守正创新与境界跃迁的逻辑关系:从历史逻辑看,两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上下篇章;从理论逻辑看,两者均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生成逻辑看,两者均是在“两个结合”中应运而生、发展完善的创新成果;从现实逻辑看,两者均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实践逻辑看,两者均指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以“五个突出”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从“五个结合”深入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用“三个坚持”系统部署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坐标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其内涵上,人民至上政治理念具有理论、价值、文化、历史和实践五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时代呈现。从价值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价值诉求的时代传承。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发展。从文化逻辑看,它是优秀传统民本性政治思想的时代彰显。从实践逻辑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