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规范扩散研究是当前建构主义国际规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本文重点梳理了建构主义关于国际规范扩散的相关研究,综合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两个视角,概括了国际规范扩散的主导机制,从国际规范本身的性质、国际规范与国家原有观念的一致或冲突以及规范扩散中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规范扩散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益斌  王昊语 《外交评论》2023,(2):22-48+166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引起各国关注。在西方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中国所倡导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等信息安全规范却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理解中国在推动信息安全规范扩散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可借助区域层次国际议程设置框架进行分析。运用过程追踪研究方法,可以观察到通过议题选择与界定、组建议题联盟、选取议程进入渠道、议题制度化或规范化四个阶段,中国在上合组织推动地区性信息安全规范的兴起与扩散,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将信息安全规范向联合国推广的尝试,此举也意味着开辟构建不同于西方的信息安全规范的新路径。理解中国信息安全规范扩散的因果机制,丰富国际规范扩散、演进与竞争的实证研究,还可以为在国际社会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推动发展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全化、国际合作与国际规范的动态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权势转移的加速,全球治理及相应的国际机制、国际规范日益成为竞争重点.以安全化促成国际合作并导致国际规范的动态发展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安全化得以成功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安全化主体从因果、时间、道德三个层面上合乎逻辑地将威胁代理描述为"存在性威胁";二是安全化听众需要在聚焦事件和媒体宣传的帮助下接受这一安全化说辞.成功的安全化在指涉对象为国际社会且威胁代理为非国家行为体时更易达成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规范的动态发展,但其中却也蕴含着重大的安全化他者的风险.对中国而言,如何把握参与国际合作乃至国际规范的创建、维护和/或更改时的主动权,安全化与国际合作、国际规范的动态发展的关系可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际规范内化的基本涵义,是指国际社会化的主体——国家接受国际社会教化,将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这些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难以改变。从现实来看,对同一国际规范;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内化程度有深浅之别。对国际规范内化机制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派主张排除工具理性,以社会建构为机制;另一派主张把工具理性和社会建构结合起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有一个含蓄的假定:共有观念越多,就越可能进行合作。实际上,国际规范内化与国际合作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看被内化的是什么国际规范;其次要看如何内化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对外援助在二战后呈现出规模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对外援助的国际法律规范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从事对外援助的国际法依据,主要包括适用于对外援助领域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规范对外援助行为的国际条约以及指导对外援助实践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决议三类,这三类法律文件构成了对外援助的国际法律框架.中国对外援助因理念和原则不同而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发展援助,在对外援助领域独树一帜,但是作为对外援助的重要实践者和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政府应依据国际法律规范履行国际义务;制定和完善对外援助国内专门立法;重视并积极推动对外援助国际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6.
试析国家社会化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兴华 《外交评论》2009,26(3):71-81
国家社会化的起点是一个独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或称为例外国家。在社会化进程中,例外国家经历排斥与接触,模仿与学习,内化与自我约束,维护、改造与推广等阶段,逐渐接受国际社会通行的规范,并将规范内化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从而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通成员。在成为普通成员之后,国家将国际社会的规范视为应当维护的价值,并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化媒介试图影响其他国家,使它们接受和遵守国际社会的规范。因此,通过国家社会化的过程,国家的身份从例外国家转变为国际社会的普通国家和一个新的社会化媒介。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因而在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广为瞩目的"中国崛起"现象。中国的崛起正在给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之核心,在于中国如何对待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西方主导的国际规范本身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非西方大国,面临着国际规范变迁这样一个主要由西方构建出来的社会事实。人权、民主等原则被认为是国际新规范或"新文明标准"的重要内容,中国不得不选择应对国际规范变迁的政策,而中国的政策选择会极大地影响未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际反恐斗争需要明确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一种学理概念研究,因此有必要提倡“从学理走向规范”的研究方法,即应加强法律(规范)概念研究,应在现行有效的13个全球性反恐条约中的各种特定国际恐怖主义法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国大会等平台,在《恐怖主义全面公约》(草案)中尽快就一般性国际恐怖主义法律概念在联合国框架内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9.
政党规范是关于政党的各种规范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进行政党治理、维护政党政治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政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社会规范、内部规范。这三种形式的政党规范既有一定的联系,在价值追求、形式特点、效力范围、实现方式方面又有明显区别。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复杂性、系统性、多样性,决定了仅靠任何一种规范都难以有效地进行政党治理;只有把政党规范作为一个体系、树立系统的政党治理观,既加强立法、依靠法律来匡正政党行为,也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用伦理秩序来匡扶人心,还要加强政党内部建设、整合党内秩序,做到德法相济、内外相济、各种政党规范相协调,才能构建合理的政党政治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犯罪是国际刑法学的一个核心范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犯罪的定义,存在着外延过宽、内涵不准确等问题。跨国性、涉外性、违反公约性、刑事司法协助与普遍管辖都不是国际犯罪的内在属性。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而被国际社会普遍予以犯罪化并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国际法创设性,即因习惯国际法、条约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而被普遍犯罪化;国际禁止性,即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禁止;国际危害性,即严重危害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1.
《外交评论》2018,(2):34-64
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三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在国际法规、制度层面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治建设的新理念,致力于为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层面,中国主张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法规为准则,倡导创设民主、科学、公正的国际良法,统筹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全球良法善治提供方向指引。在实践层面,中国不断提升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在国际立法方面,而且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人权保护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了国际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合作机制的创新,成为国际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关于国际法治立场观点的提出,构成国际法治建设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中国提升解决国际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促进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阎静  张旺 《外交评论》2010,27(6):134-142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道德层面的关注日益凸显,国际关系后实证主义流派中的规范理论则侧重对该层面进行研究,其目标旨在为建设一个更为和平、美好、正义的世界提供伦理支持。通过探讨规范理论的研究主题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哲学争论,评析人道主义干预与分配正义等规范理论研究议程,以及考察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不同的国际正义观,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力求彰显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为国家行为提供适当的价值基础和道德准则,并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的国际形象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功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结果。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话语霸权,制造出具有全球影币力的话语,而中国由于实力较弱,且话语权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新世纪,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有赖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对全球治理基本特点的分析为基础,指出全球治理对国际法律规则的创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际法律规由于立法模式的限制,以及调整对象的局限,严重滞后于全球治理的需要,进而提出必须改进国际法律规则的立法模式。最后,通过对目前关于国际法律规则创制变革主要理论的分析,提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律规则创制必须以以民族国家和政府为中心,非国家行为适当参与,主次分明的多元式立法为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冷战之后迅速勃兴的新一轮跨国社会运动,出现了运动范围的全球化、社会诉求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以及运动目标的去革命化等特征,这些都与以往的跨国社会运动形成很大区别。更为重要的是,当代跨国社会运动通过不断地冲击着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垄断"地位,推动非国家行为体走向全球治理的前台,促使国际格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及促进国际规范结构的重构而推动着当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范式把国际法排斥在研究领域之外,认为国际法是毫无意义的虚无主义。传统国际法研究侧重法律规范,忽略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近年来对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研究出现了跨越学科,综合考查国际政治权力规范与国际法规范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犯罪对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国际组织基本功能的发挥、国家对内对外的职能履行以及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注,形成了合力,推动着国际社会联合反恐向前发展.新型的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恐怖主义进行全球治理,是在认识到既有的反恐思维和模式与恐怖主...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不同的发展程度下,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不同的。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以及相应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以全球化为背景并且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也会产生重大的变化。作为全球治理主体之一的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较之全球治理理论出现之前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拥有全球治理的合法权利。在现代国际社会,全球治理的进程划分为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时期、二战结束之后的冷战时期、冷战结束以后的时期。全球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带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人权等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都是国际社会限制绝对主权、进行全球治理的权利来源。这两个方面的内在张力,影响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