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伟光先生系陆河县新田镇人,现任广东省生宝种养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是一位致富不忘贫困山区,情系家乡发展和贫困群众,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企业家。他创业成功之后,不忘乡梓,为家乡经济建设、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做出积极的贡献。1990年以来,在外经商致富的郭伟光先生,为帮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毅然将大部分资金从繁华的都市转向贫困的农村,  相似文献   

2.
周云 《今日民族》2012,(10):57-60
去冬今春,乡亲们不断传来家乡遭受旱灾的消息。在一个假日里,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与乡亲们一道筹集资金找水源。迎着乡野的清风,翻过一道道山梁,家乡的山与水再次接纳了我的身躯,同时唤醒了我对家乡难以忘怀的记忆。离开家乡许久,但我的脑海里总挥之不去家乡的那山、那水、那磨房……  相似文献   

3.
1989年,随着上海科教电影厂拍摄的《顾厚庆和他的甲鱼养殖技术》专题片在全国的发行放映,顾厚庆这个名字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近年来,顾厚庆又以他致富不忘群众、无私奉献、带领群众向奔小康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198o年.顾厚庆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江苏省姜堰市姜堰镇砖桥村不久,群众推选他当厂村民委员会主任。他看到乡亲们注着低矮的瓦房,出门是羊肠小道,群众生活不富裕,心急如焚,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他尝试办工业,但由于基础差,村民缺文化缺技术,没能成功、听说养派毛兔能赚钱,他又发动群众养长毛…  相似文献   

4.
杨莉 《中国妇运》2003,(2):48-48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黑鱼泡镇三家子村的王秀印,在经历了高考落榜的失落,在工厂当临时工的艰辛,以及身怀六甲坚持学习的不易之后,懂得了只有拼搏才会有希望;在目睹了本来就贫困的家乡又遭受特大洪灾后的凄凉与乡亲们愁苦的脸时,王秀印懂得了只有致富才会有出路,她决心为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之路。秀印认准的道,谁也拦不住。为了家乡都能富裕起来,2000年8月,秀印领着孩子、带着十几年打工的全部积蓄,回家乡了。经过多次考查,她决定投资10万元,建一个小型养殖场,专门养蝎和兔。没有房子,她就率领施工队的工人们一起盖,2…  相似文献   

5.
新事篇     
致富不忘本热心助教育正阳县吕河乡个体经营者朱明洲,致富不忘乡邻,经常热心为乡亲们做好事,并免费向他们提供一些致富信息。近日,他出资4万元为家乡朱腰村小学捐建了一座教学楼,受到党委、政府和乡邻们的交口称赞。(正阳县委统战部)工商联会员捐助贫困学童淇县工商联会员郭玉林得知桥盟乡大石岩村的学童刘文舟和徐华强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时,当即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工商联会员王九清从庙口乡20多所学校中选出15名特困生,捐给每人100元及书包、文具各一套,还从中选出5名品学兼优者,一直资助到初中毕业。近两…  相似文献   

6.
1985年,河南省西峡县陈阳乡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刘江华主动放弃了转志愿兵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告诉父母,他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一年前村老支书告诉刘江华:“咱秧地村有144户人家,其中83户常年靠救济度日,有9户人家祖孙三代同住在一间破草房里。有6户人家5口人盖一床被子。全村26名学龄儿童,只有4个孩子在上学,村里的中学生也只有你这一个了。”老支书的活深深刺痛了刘江华的心,他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1986年春,刘江华卖材了家中的3头耕《,领着村里的几个年青人,田进了商海,坏而两年后他亏本兀…  相似文献   

7.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父亲还健在。只是今天,当我重温这些文字时,他已经离开我们半年了。我时常在夜晚,想起安睡在家乡小山头的父亲,想起依依不舍守着那个简单的家的母亲,想起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我会感动于我们父辈婚姻的纯粹与牢不可破。感动,想念,以至于泪下……  相似文献   

8.
即使艰难,我们依然前行湖北人小梁,看起来一脸老实,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外表一样,对生活没有太多欲望。在广东一次"罢工"的经历算是他由史以来最"壮烈"的一次了,那是四、五年前他第一次离开家乡,随老乡们"漂"到广东,到一家小电子厂打工。老板是个黑心的家伙,经常叫大伙加班,但加完班却理直气壮不给钱,由于广东外来打工者多,工作又不好找,  相似文献   

9.
1954年出生的李常玉自幼习武,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他16岁在乡里担任林业技术员。望着家乡贫瘠的荒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荒山绿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18岁,李常玉被组织上推荐到南京林学院上大学。当时,正值文革,他却如饥似渴地在一位老教授家里潜心读书,从南方为家乡引来了茶树苗和种茶技术。后来,他到北京林业大学深造,回到山东诸城市林业部门后,一直负责苗木绿化工作。他为家乡设计了“密州路”、“大  相似文献   

10.
董健  丁鹏 《人大论坛》2009,(5):28-29
张明富是一位来自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的农民工代表。早年他曾为了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离开家乡到遵义、贵阳、广东等地打工。通过多年的努力,他用积累的200多万元回到家乡办企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11.
正"只要我们保护好生态,找到好的发展路子,不仅能靠山吃山,也一定能靠山致富。"在他的带领下,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渐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的新路。一想到崎岖险峻的山间小道、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贫瘠土地,还有乡亲们贫困的生活,李荣光就轻松不起来,虽然他已经成功走出了那片山旮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李荣光走出了家乡马山县弄拉屯,靠着努力拼搏攒下了厚实  相似文献   

12.
母爱深深     
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经济发达的广东,初到异乡,人地生疏。到处都是冷漠的面孔和听不懂的白话。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哼那曲伤感而凄婉的《流浪歌》。这时,便会想起母亲,想起皑皑白雪的严冬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棉鞋那种暖暖和和的感觉。天下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记得第一次离开家门时我21岁,那是一个寒风刺骨、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我背起背包走出村子,走过村外的麦田,突然听到母亲哑着嗓子喊我的乳名,转身看到在冰天雪地里,母亲手里捧着一包热乎乎的鸡蛋磕磕绊绊地向我走来。她…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3,(9):20-20
韦一平,广西天峨人,壮族。1923年秋天,他离开家乡,到广东的三水县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4年5月,他在三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派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后调到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  相似文献   

14.
任宝祯 《春秋》2009,(6):40-40
提起周馥.他可是一位“以创举实业而闻名一时”的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之重要人物。周馥年少时就聪颖过人。17岁时,离开家乡建德(今安徽东至县)到安庆谋生,以为人代写书信为业,  相似文献   

15.
从瑞雪飘飞的苏尼特,到细雨罪案的乌珠穆沁,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到处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他在为增加锡盟的财政收入、振兴锡林郭勒经济四处奔波。他,就是新当选的内蒙古八届政协常委、锡林郭勒盟财政局党外副局长率文印。他从小生长在锡林郭勒南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乡人的淳朴、善良、正直深深感染着他,家乡的贫困生活也促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让家乡富起来。1981年,当他从内蒙古财政学校毕业分配到锡盟财政局工作时,他深深感到,振兴锡林郭勒草原,自己的知识还是很贫乏的,于是他拼命自学了财经大学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大专…  相似文献   

16.
台胞李先生为家乡修路捐款6万元9月17日,民权县北关集镇台胞李世军先生把6万元交给了北关集镇城建指挥长赵书军。李先生现年66岁,台中市三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他离开家乡已有47年,家中有高龄老母和7个兄弟。在台湾他时刻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着家乡...  相似文献   

17.
从1991年起连任两届湖北省秭归县人大代表的邓忠民,是郭家坝镇邓家坡村青年农民,他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潜心研究柑桔,带领柑农致富,被誉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邓家坡村原是"两坡一梁、缺钱少粮"的穷山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抓住河谷气候优势,走多种经营致富的路子,发展起了柑桔。八十年代中期,邓忠民从部队退伍回乡,走进了柑农的行列。由于柑农们不懂得科学管理,到1990年,全村虽然占地扩大到560亩,但产量仅20万公斤。此间,邓忠民已结婚,妻子在镇林业站工作,自己也碰到过几次招工、招聘干部的机会。乡亲们都以为邓忠民"跳农门"是迟早的事儿。可邓忠民心想,自己是高中生,有文化,应学点科学技术来帮助乡亲们。于是,他说  相似文献   

18.
胡凯  余炳贤  程良友 《传承》2013,(3):15-15
2012年11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55岁的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连任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消息传回他的家乡大冶市茗山乡,整个山乡已不像几年前那样沸腾了,但乡亲们的骄傲和自豪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3,(4):20-20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出生在广西东兰县武篆区勉峨村东里屯一个比较富裕的壮族家庭里。韦拔群12岁离开家乡,先后到东兰县高等小学、宜山庆远中学和桂林法政学堂读书。1915年12月,全国各地掀起护国讨袁运动。韦拔群赶回家乡,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家产,在家乡邀集了1000多名有志青年,购买枪支,树起护国讨袁的大旗。他带领这支队伍,投入黔军,参加讨袁战争。  相似文献   

20.
最亲还数故乡人前不久,一位名叫何贵申的老人携带妻女、从台湾回到了深居内地的河南省西华县奉母镇尧庄村故里,当他看到日思夜念的弟弟及家乡的乡亲们时,禁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何贯申老人17岁那年被溃散南逃的国民党兵抓去到了台湾。临走时,家里的小弟弟何贵然刚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