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3.
春秋晚期之前的诗歌由于其诗、舞、乐一体、自足性的文本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使《诗经》的意义相对较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诗、舞、乐一体也随之解体,面对只是文字文本的《诗经》,其阐释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诗经》之阐释方法也从“观志”到“逆志”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诗经》风·雅·颂新论●庄严一一个“老课题”的“新诠释”正如《诗经直解》的作者陈子展所说:“两千多年来,治《诗经》者不乏大家、名家,其数量之多,又远不止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①但对风、雅、颂的诠释,基本上未超出“二重性”的理论框架。也就是一方面从内...  相似文献   

5.
<正> “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及其价值观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到周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礼记·王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青铜时代同时成熟的文字,由记事、祀神,而进入了言志、咏怀的高级表述层次。于是,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那一派对奴隶主的颂歌声中,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那奴隶们的痛苦呼号中,中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的歌谣总集——《诗经》诞生了!  相似文献   

6.
《关雎》是求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按现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有关婚姻爱情方面的诗,我则认为是求贤诗。 一、以“淑女”比喻贤人 “窈窈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好逑”究竟是何意?请看《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置,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关雎”中的“好逑”同于《兔置》中的“好仇”(《诗经新义》·二南》),而且《韩诗》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含义不一。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他教养君臣的于  相似文献   

8.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一《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为千古名句。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竟是颇不相同的。总的看来,可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遣戍役”之作,是诗人为了欢送战士出征而创作的乐歌。朱熹在《诗集传》里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诠释。另一派以清康熙年间的姚际恒为代表,他在《诗经通论》里认定是“戍役还归”之诗,是戍卒自己创作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支持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12.
江瀚 《长江论坛》2010,(2):80-85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一《诗经》,内分风、雅、颂三类。何谓风?风,就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或称民歌,在古代的书面文字中也称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臣,一些强盛的王朝,都非常重视收集民谣即采风,甚至还建立一种采风制度。国运长达800年的周朝,便是如此。《礼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国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大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在《春秋》中,也有帝王“民间求诗”的记载。两周期间,由采风共收集到民谣三千余篇,《诗经》选入了一部分,其中主要的为十五国风。由此可见周朝收集民谣的规模和成就。汉…  相似文献   

14.
"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风雅精神的主流性,而“鬼才”李贺的诗歌却表现出与主流诗歌精神不同的边缘性。“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边缘性、诗歌手法的边缘性和诗歌思想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高尚卿 《前沿》2005,(12):224-227
《诗经》中的民歌与“汉乐府”中的民歌,一个共同点是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它们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控诉战争;反映爱情婚姻等方面的诗篇。二者比较,看出《诗经》中的民歌与“汉乐府”的民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统观《诗经》中写到“狐”的九篇诗歌,《诗经》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层面,但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关诗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黠猱媚虎是《古今概谭》中的一则寓言,说的是狡黠的猿猱讨好老虎。猱,形象不好,《诗经·小雅》说“毋教猱升木”。猱“小而善缘,利爪”。  相似文献   

18.
《诗经》研究走过了从经学到文学的历史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画卷。《诗经》中用直接抒情或赋、比、兴、重章叠唱等艺术手法 ,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体现了中国古代阴阳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为后代提供了形象化的审美标准、伦理道德标准、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等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个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字问题,一直没有取得文化人的共识和社会的认同,这就是:“兮”字不应读作“XI(希)”,而应当读作“HO (呵,相当于今音啊A)”。先秦古籍《诗经》、《易经》、《老子》、《楚辞》等经典里,有大量的“兮”字,许多年来,大家都把它  相似文献   

20.
一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在文人中盛行的歇后语,一种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后语。两者起源不同,性质也迥异。“歇后”这个形式是文人创作的,魏晋时已出现,曹植受他哥哥魏文帝曹丕的冷遇,写了《求通亲亲表》,其中有这样两句:“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庾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它们的特点是将《书经·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中的“兄弟”歇去,以“友于”代替。这种形式,到唐代,使用普遍了,杜甫在《彭衙行》中选用《诗经·击鼓》的“死生契阔”,歇去前面的“死生”,以“契阔”表示“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将出自《诗经·日月》中的“日居月诸,胡迭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