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节试验区拥有大量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导致这些文化资源不能在毕节试验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走出去"打响文化品牌,是毕节试验区必然的选择。毕节试验区文化"走出去"的策略重在以下方面:对"独异"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进行清晰的认知和定位,深掘潜力、把握机遇、创新文化"走出去"思维与模式,转变文化"走出去"类型。从以上角度着手,有助于使毕节试验区文化走出区域性的束缚和限制,更好地融入到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中去,有利于增强毕节试验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毕节试验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贵州彝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中,毕节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此背景下,毕节应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彝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应以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为基础,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强化创意文化人才培育,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实现文化富民。  相似文献   

3.
毕节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SWOT分析结果显示,毕节试验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资源储量、自然生态以及民族特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资源保存情况和基础条件较差,且开发滞后.当前应抓住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大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毕节试验区深入改革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对试验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毕节试验区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其重要意义。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不仅具有统一战线普遍具有的优势,而且在长期参与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中形成定点帮扶、干部挂职、联席会议、东部十省帮扶毕节试验区等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运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统一战线服务毕节试验区乡村振兴。毕节试验区统一战线应更好地运用人才优势、沟通协调优势和宣传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增实力、减阻力、添动力。  相似文献   

5.
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6月批准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到了二十多个春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毕节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与省内外其他地方相比,试验区的建设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大其发展的力度,以进一步推动试验区的大发展。对此,在试验区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用正确的意识作指导,坚持用正确的意识来统领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毕节模式是在胡锦涛同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倡导建立的毕节试验区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地区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尤其是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进行。  相似文献   

7.
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毕节多党合作示范区建设创造了统一战线帮助贫,困山区扶贫攻坚的成功范例形成了"毕节经验",创造了贫困山区经济、人口、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创造了多党合作的"同心工程"和"同心思想",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发挥政治和智力优势拓展了新的空间。推进毕节多党合作示范区建设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坚持"同心奋斗",不断完善"同心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3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实践城乡统筹发展;2004年成都市提出"文化强市"战略,同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成都市率先实践城乡统筹发展,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一直是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毕节多党合作示范区的建立,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区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新时期多党合作助力毕节科学发展的实践产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多党合作的比较优势,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展示中国政治文明的多党合作示范窗口;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领导和引导的政治示范高地;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服务科学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不断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的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毕节试验区金沙县新化乡凉泉村"寓廉于乐"、"以德养廉"、"和谐共生"唱响廉政歌曲进行专题调研,揭示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廉"之真谛,为人们挖掘并发挥当地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探了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做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孙子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这是深度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文化"送出去"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以"卖出去"为主的市场化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议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重构全球文化产业链,集聚和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平台和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企业,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同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政府重视和起步较早,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快。长株潭试验区申报成功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区域分割较为严重,民营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文化创意人才比较缺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长株潭文化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能大大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都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科技原创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文化产业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从保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科技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新时代重要文化战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企业和园区规模较小、资金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应着力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四大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把数字文化产业培育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毕节试验区作为最具典型性的岩溶地貌区域,如何借助"脱贫攻坚"东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党的十八以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建设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是河南省委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以投资体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是新乡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文化产业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投资势头较好,文化发展后劲十足;文化产业人才和机构数量迅猛增加;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文化产业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够多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应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当前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这严重制约了实验区的发展步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氛围,努力开创毕节发展的良好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毕节试验区26年的发展是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成果,同时也是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进行多党合作、增强自身实力的实践基地。民主党派、工商联充分发挥各条战线的优势,凝聚力量,集思广益,在帮扶毕节发展过程中,由点到面、举措得力、机制健全,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形成一套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毕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