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媒体对于法制类报道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政法类报道呈现出的报道模式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介审判,作为干扰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司法机关和司法者往往会迫于舆论的压力进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之中,对被告人做出不利的判决.本文将从对媒介审判的定义、中国模式下的媒介审判以其成因、危害和对策这五个方面采做论述,以期达到遏制媒介审判,维护司法权威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陈皛靓 《法制与社会》2013,(35):252-253
“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律程序上的民间裁判,其实质是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与司法间的权力争夺。本文认为,国内法学界对‘媒介审判”的评判几近妖魔化。新闻监督报道无辜地被贴上了“话语暴力”、“话语强权’’以及干预司法独立等诸多标签。事实上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舶采货,‘‘媒介审判”很应该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结合国内司法现状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媒介报道司法审判行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对司法的报道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表现了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媒介由于自身的经营化策划以及深厚的民意文化的积淀而表现为一种扩张性,这就使得媒介在对司法审判的报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过度行为,这是应该加以规制的问题.但在规制行为中要坚持度的原则,并且要认识到规制方略选择的重要性,也不能动辄运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制,更多的应该考虑行业规制的策略.在媒介对审判的报道之规制问题上应该坚持自由与限制有机统一的基本理念,既不能损伤媒介主体的积极性,也要防止媒介报道的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4.
黄欣  李春浩  宋红 《法制与经济》2009,(23):61-62,65
司法审判是公民个人为权力而斗争的舞台,也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但我国的司法审判却带有行政化倾向,这不仅与我国传统的司法体制行政化相关,也与我国现行的诉讼模式、审判方式及诉讼理念密切相关。若要使我国的司法审判走出行政化的困境,不仅应该对我国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还应当以现代诉讼模式的构建来实现我国司法审判的中立与独立。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视域下,司法审判是组织传播行为,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组织外传播又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环节。司法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更新了司法审判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所应用的新媒介并非简单地作为信息交换载体,其技术特征对信息之内容构造和传播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推动司法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新媒介改变了组织内传播渠道,使司法审判证据信息输入量和输入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还影响了司法审判法庭信息输出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新媒介传播规律,使传播手段和司法目的相统一。要坚守传统媒介与司法审判之共有价值,以良好媒介素养规范法官媒介行为,审慎对待司法审判的新媒介应用。  相似文献   

6.
传媒活动介入司法审判,在实现舆论监督与公开审判协调一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国家司法权,影响了独立审判,并有可能侵犯当事人的私法权益。另外,在庭审过程中,司法审判权也制约了传媒的活动,进而影响媒介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对审判过程中传媒活动的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从而保障新闻媒介对司法的监督,消除传媒活动对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确保国家司法权和人民宪法权利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司法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新媒介对法官逐渐具有了三重意义。首先,新媒介是法官的传播手段。法官负有实施和宣传司法公开之职责,新媒介急剧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但可能会弱化司法文化价值。其次,新媒介是法官的裁判辅助。以智能化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逐渐被应用于司法审判之中,提升了司法效率,但可能会改变法官认识过程,影响其个案参与程度、理性能力培育和真理判断标准。最后,新媒介正在成为法官之替代方案。新媒介为审判过程引入了技术要素和科学权威,削弱了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主导权、话语权,最终可能会危机法官审判权力资格。这三重意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法官应当合理、适度和理性地对待新媒介,以提升司法宣传效果,发展审判能力并捍卫审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黎慈 《海峡法学》2011,(3):113-120
以河南、陕西法院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法院为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创新司法审判模式,吸纳公民参与司法,接连引发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种种争议。司法职业化是实现司法独立的有效保障,理所当然是司法审判模式创新的主导方向。但司法职业化固有的一些弊端对司法改革进程的阻碍也不容忽视,公民对司法审判的有序参与则正好可以起到弥补作用。因此,实现公民参与与司法职业化的辩证统一,应当成为中国司法审判模式创新乃至整个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试论司法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关系程德安在报道李谷一诉汤武生一案中,《上海法制报》与南阳中级法院就记者的报道权发生过争执。这看似寻常的争执,实为司法报道与司法审判之间的争论。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新闻界与司法界曾在采访与回避、报道与阻止报道、报道偏袒与干扰审判等...  相似文献   

10.
张鸣飞 《法制与社会》2011,(28):137-137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媒介传播资源,对司法案件审理进行主观式的判断,是影响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不良行为,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司法工作需要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新闻司法监督绝不等同于新闻审判。本文从分析新闻审判的基本特点入手,着重研究新闻审判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就如何有效防范新闻审判行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审判与新闻监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开、独立和公正审判,是当代各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司法审判原则。这些原则也为我国宪法所确认。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报道是一种社会监督或舆论监督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新闻监督。这种监督的核心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一般属于各国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等公民所享有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推动了公正审判,也会给法院审判带来许多麻烦.以此而感叹,新闻报道和公正审判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两难问题.笔者认为,所谓两难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这一观点的"支点",将新闻报道和司法公正之间涉及的两个命题"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没有加以区分,从而容易用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报道中的质量问题(如何报道),来质疑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是否要报道的必要性.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刘金妫 《中国审判》2010,(10):99-101
司法建议是指法院在审判、执行中、发现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法院应解决的问题时,针对该类问题进行调研,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前,该项工作被视为法院审判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实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有效途径,更是践行能动司法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刑事审判模式变革之研讨郭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借鉴国外对抗制审判模式科学成份和总结我国多年来刑事审判实践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原有刑事审判模式进行了釜底抽薪的变革,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刑事审判新模式,这对提高司法判决公正性和正确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  相似文献   

15.
审判权的有效运行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传媒报道应当受到合理限制,否则将可能造成传媒报道左右司法审判的局面,给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权威造成消极影响。法官应加强职业敏感和甄别能力,注重对复杂敏感案件的调解,同时应当对传媒报道加以规范,限制传媒对案件报道的范围、阶段和方式,并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促成司法审判和传媒报道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审判论坛》和《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系国家法官学院司法审判研究中心的理论性与实务性出版物。《中国司法审判论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法律文化遗产和司法审判经验,以当前司法审判实践中涉及到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各地具有丰富审判经验及较深理论功底的法官的杰出作品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撰写的涉及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的优秀科研成果呈现于世,推出一批对司法改革和审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的科研硕果,将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及时…  相似文献   

17.
外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经验及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国环境司法出现一个新趋势,即环境司法专门化,环境案件被集中于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审理。这种纠纷处理模式的建立伴随着环境案件管辖权、环境纠纷审理规则、审判人员组成和知识结构、纠纷处理方式以及案件管理方式等的调整和创新。环境司法专门化有力促进了环境法的司法化,也促进了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环境司法专门化也面临许多困难及挑战,环境法庭并不是环境纠纷解决的唯一场所,也未必是最好的场所,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建立环境法庭及其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涌现出一批批"许霆案"、"胡斌飙车案"、"药家鑫案"等案件。媒体通过舆论传播,将个案报道演变成全国性公共事件,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进而影响司法审判活动,最后形成媒介审判。媒介审判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却以不可阻挡之势干扰着司法独立,对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定罪量刑等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谈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模式陈旭审判方式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实践。对传统的审判方式进行改革,不仅对于推进司法民主化和民主法制化具有深远影响,对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亦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对中国审判方式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民愤对刑事司法的渗透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面临的重大问题。刑事司法领域所探讨的民愤,是指一定数量的民众对影响其利益的国家刑事司法活动在诉讼外施加压力,并试图影响司法活动进程和结果的各种集体行为。由于民愤主体的不确定性,引发民愤的原因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民愤的存在有其自身合理性,但其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对民愤应客观评价。我国存在孕育民愤的土壤,民愤对我国刑事司法从程序到实体。从侦查起诉到审判再到判决执行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由此也带来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正确看待,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