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作为在中国民事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是成为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后中国民事立法的又一里程碑,尽管从立法角度来说,"留有余地、留待后决"的立法范式在宅基地流转、农地入市等传统民事领域的规定,不过它对《物权法》在规定范畴上的精益求精未产生消极作用,也没有削弱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地位及意义。《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财产关系的一  相似文献   

2.
马莉娟 《法制博览》2015,(6):147+146
我国《物权法》第三十六条规定"造成不动产或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做、更换或者恢复原状"。对于该条规定的内容之性质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本文从分析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出发,认为恢复原状是物权性质的请求权,而修理、重做、更换等保护方式属债权性质。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完善了公民物权设立、变更、终止等各种物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权益的纷争的解决方式,切实的保护了公民的私权。同时物权公示原则就成为了公民物权保护中的贴身"保镖"。因而对物权公示进行研究规划也在现实社会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权法》第24条规定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模式为登记对抗主义。但是,规定该模式的立法理由不具有说服力,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中也产生很多问题。相比之下,交付生效模式更具有优越性,也符合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对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的规定。因此,我国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模式应当予以变革,将登记对抗模式转变为交付生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盼  郝甜 《法制博览》2024,(2):154-156
《民法典》继承了原《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有关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当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少一定的操作性,使得其在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产生分歧。不动产登记是国家基于行政管理对不动产物权进行依法登记的行为。对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一方面要注意区分登记错误产生的不同原因类型,同时应当坚持过错原则作出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6.
杨丹 《法制博览》2015,(7):208-209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现行《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的物权变动规则,其核心构成要件是受让人在获得财产时,其主观状态是善意。但《物权法》对于"何为善意第三人",善意的具体判断标准及判断时点均未作出具体规定,导致理论和实务界都出现纷争。对于善意的正确判断,需要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准确的判断时点,以完善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7.
徐莹 《法制博览》2015,(6):224-225,200
《物权法》中"留置权"制度是实体法体制变革发展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我国于2007年对其进行调整,将其调整至"担保物权"的内容之下,独设一章,"留置权"制度的重要位置可见一斑。从国内外有关《物权法》性质的讨论文献中可知,赋予"留置权"特殊的"物的担保"特性是不被认可的。《物权法》将债务人迟延设为行使"留置权"的条件,其有关法律条文在债权人延迟"接受"的效果上不敢苟同。从法律体制的演进过程来看,若想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则需要采取剔除"留置权"的担保物权特性。本文就《物权法》中"留置权"制度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再完善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韩伟 《法制博览》2013,(10):246+230
我国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动产,进而扩大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作为非因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重要类型,交易相对人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合法享有对抵押物的抵押权,但当抵押物毁损灭失时,善意抵押权人是否可依《物权法》174条的规定,与所有权人自身设定的抵押权一样,优先于抵押物真正权利人对抵押物的代位物优先受偿,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晶晶 《法制博览》2013,(8):163+122
在房地产交易频繁的当下,《物权法》在保护业主物权方面做了详实规定,但仍然存在法律适用的盲点,例如小区围墙中凸起的装饰墙遮挡了业主房屋的光线,这种情况是否属于相邻关系?小区围墙是否属于业主共有?本文对此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为此学界存在诸多争议,若深究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则都不足以抵消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合理性。国家所有野生动物资源,并没有打破物权的不确定性,同时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侵权,国家也不必都要承担责任。相反,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更有利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马建荣 《法制博览》2013,(11):62-63
《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的法律,应当说对所有经济主体均会产生深远影响,而处在经济发展前沿的我国电信行业如何面对此种法律环境下的权利博奕,确认物权界限、规避法律风险、充分发挥物权效能,将是摆在本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朦娜 《法制博览》2013,(10):63+62
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一直是开发商与业主争议的焦点,在《物权法》74条规定出台以后,小区车位、车库的归属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归属争端渐渐平息后,逐渐而来的是小区车位、车库利用的问题。对小区车位、车库建立用益物权,使小区车位、车库物尽其用,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是完善小区车位、车库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通过从建立小区车位、车库用益物权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来证明建立小区车位、车库用益物权对于小区车位、车库得到有效利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敲治安法条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12部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最盛大的一次,是1954年6月14日,全国共有15亿人次参与讨论宪法草案。然而与普通公民生活同样休戚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今年8月28日通过前一直都没有向公众公开,而几乎同时期制定中的《物权法》公布其草案并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参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对于其前身《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诸多进步之处。但新鲜出炉的法律也有许多争议性条款。如何在现实中执行好,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从2007年《物权法》颁布施行以来,物权请求权之诉讼时效适用问题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颇多争议。基于物权请求权本身的特殊属性,以及时效制度设计的价值追求,对于物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应针对于不同的请求权予以不同的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抵押权行使期限,是指抵押权人实现其抵押权的有效期限。对于抵押权行使期限的规定,我国《担保法司法解释》和《物权法》前后做了两种不同规定,是的抵押权行使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而以除斥期间界定期限,并与债权清偿期届满后四年内不行使抵押权的,抵押权便消灭来改进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是较为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赵二同 《法制博览》2013,(1):234+231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交易中完善交易行为、保护交易双方利益、保障交易顺利进行重要规则。物权法明确规定,交付是动产善意取得的必备要件。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了四种交易方式,即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善意取得制度下指示交付、占有改定的交付方式颇有争议,本文作者对此持否定观点并给出论证。  相似文献   

17.
沈晓奕 《法制博览》2015,(3):116+115
善意取得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它是指行为人将其无权处分的他人财产转让给买受人,如果买受人在取得财产时主观上是善意的并支付相应对价,就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真正所有权人就不能向买受人要求返还财产,只能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赔偿责任。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适用于不动产物权,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展开分析,以促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薛涌 《南风窗》2007,(8):23-25
随着《物权法》的通过,关于改革(特别是产权)的争论肯定增多。中国最“牛”的钉子户是此法通过后第一个爆炸性产权事件。类似“手捧《物权法》反对停车位收费”等新闻也不断出现。这正好给我们一个机会对改革的成败进行一番反省,并为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澄清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黎珞 《法制博览》2014,(2):10-13
物权行为理论就是以物权变动模式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一个民法论题。自19世纪初萨维尼提出这一理论构想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因此,将其称为民法学的核心论题绝对是名符其实。我国《物权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近六年,但对这一理论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在对物权行为理论适当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必要机能及意义,并认为该理论应被我国未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所采纳。  相似文献   

20.
我国颁布的《物权法》确立和完善了物权公示公信的原则和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是人们在法律行为中引起的物权变动方面的内容之一。不动产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房屋、土地等,在理论上还包括附加于土地和房屋的物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现状以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动产登记的强制公证的必要性以及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