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王顺强  唐波  赵浪 《学习导报》2014,(12):45-45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位"世纪老人"祖上并无高寿者,且自幼体弱多病,但历尽沧桑,仍顽强地活到101岁。实际上,巴金对于保健养生并不刻意,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很难回答。或许他的长寿奥秘正是他的名言——精神快乐是人类最好的滋补品。不为名利羁绊。1993年,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他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巴金曾说:“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现代医学认为,无贪无欲的淡泊心态,有利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有安神、平衡心理的良好效果,对人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汤李 《党建文汇》2008,(1):40-40
由巴金小说《团圆》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相似文献   

4.
我们景仰的文学巨匠巴金先生,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卓有影响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后人树立了杰出的典范。巴金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他以充满进步思想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等长篇作品,《英雄的故事》等多部短篇小说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几十年…  相似文献   

5.
如同巴金见了自己的肖像画,亲笔题名"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一样直呼"季羡林",季羡林不会生气。尽管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还是散文高  相似文献   

6.
正巴金——日记凝结战地情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三军军长的傅崇碧,率部赴朝参战,执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出国第一仗,傅崇碧以敢打必胜的气概,指挥部队赢得首战胜利,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次重创。这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以惊心动魄的宏大主题,磁铁一般吸引着作家们,其中,文学巨匠巴金慕名走进了傅崇碧的战争生活。当时,巴金在六十三军深入生活长达8个月,与志愿军战士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他坚持到火线的最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世,好像在宣布一个文学大师时代的结束。所以,他走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说得更明白:“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文学大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了。说到文学大师“难产”的原因,中国作家圈里相当流行的意见是社会生态环境不同,最有力的证据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那些大师,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的,到后来活着的大师们也没什么像样…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故事     
赵兰英 《廉政瞭望》2005,(11):54-55
一个睿智的人, 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可敬的人——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一颗现代中国的良心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个复兴中民族的沧桑记忆,巴老就像故乡那片土地,厚实、温暖、深切……“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让我们默默追忆巴老,捡拾起内心严肃的人生思索,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在巴金的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接纳-反思-扬弃的过程.在这一个世界观和创作观形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因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需要而"扬弃",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王然 《世纪桥》2014,(2):70-70,72
果戈理作为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大文豪,凭借其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和创作特色开创了果戈理时代,他对后世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对文学的追求是执着的,他的文学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1月25日是巴金101岁生日。在这属于巴金的日子里,似山似海的鲜花,一束束都在祝福:生日快乐。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位老人历经风风雨雨,而今拥有一份难得的安宁。他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相似文献   

12.
柳守忠 《湘潮》2008,(5):50-51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地采访。3月22日,巴金和其他17位文艺工作者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所有会见的同志。  相似文献   

13.
名人趣事     
陈永群 《廉政瞭望》2012,(14):69-69
巴金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4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千就是20多年。1993年.巴金89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直把陈铁迪惊异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汲取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但也受到儒家文化传统对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中西文化对巴金思想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理想人格与文艺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巴金在重庆     
从1940年11月到1946年5月,巴金曾经活动在重庆,投身抗日救亡与争取民主的洪流中,创作了《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名篇。身在“战时首都”的巴金,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社会一天天烂下去。他以他的作品和出版事业积极地投身到为受苦人申冤的行列,揭露黑暗,呼唤光明。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党史纵横》2021,(1):60-63
巴金,原名李尧棠,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一生著述高达1300余万字,堪称中国文学旗帜。  相似文献   

17.
1978年4月的一天,巴金收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件。信是老朋友潘际写的。潘际供职于《大公报》,主持副刊《大公园》。潘际约巴金为他主持的《大公园》撰稿。巴金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有些话在上海还不好写.也不好发。  相似文献   

18.
武文笑 《党史文苑》2010,(10):17-24
抗美援朝期间.著名文学家巴金曾两度亲赴朝鲜前线,风尘仆仆体验和采写那火热的战斗生活。那段经历对他后半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非同一般的前后两次共约一年的时间里,巴金一行人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会见采访了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钢铁战士张渭良等许多英雄人物。他记录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那些时日,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世纪文人巴金所经历的这一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独特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画卷中。  相似文献   

20.
1956年,上海作家柯灵写了一个反映工商业改造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到了1965年,《不夜城》遭批,巴金被选作批判人。巴金试图推脱:"我对电影是外行,请别人写不行吗?"但被以这是政治任务为由拒绝。后来他想用拖延的办法过关,也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