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并且是有复杂系统的有机体。从时间绵延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流动着的时间进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社会历史过程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既不是脱离人的纯粹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也不是由人任意决定的纯粹主体性的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既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又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因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就象一座桥梁一样,使立客体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是实…  相似文献   

2.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世界是一个不断分化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认识,所有这些分化必然以主客体分化的哲学形态得到集中的反映.因此,对主客体分化的哲学研究,不仅成为探索现实世界分化之谜的理论指南,而且成为建立科学认识论的“阿基米德点”.在此,本文主要对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诙几点心得.本体论意义与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所谓分化,按照词义,是指住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谈到主客体的分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本体论意义的分化,一种是认识论意义的分化.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主客体的分化指的是统一的物质实体分化为主体和客体,它以人类的出现为界限.马克思认为,动物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它自身连同它的生命活动完全由自然预先规定好了,它无须也无法打破和越出自身的“绝对的定在”,只能与自然直接同一,融为一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领导思维过程的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说明,领导思维过程是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序过程。它首先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在主体思维中形成关于客体各方面本质的抽象规定,再经过思维主体的建构这一中间环节,最后在主体思维中达到对思维客体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客体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结构的认识在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不足,将客体定位于作为受教育者的"人"也有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客体"说的提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体化、准确化,为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7.
罗梁波  吴羡 《行政论坛》2023,(5):101-113
公共空间是基于共同体实践由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形式结构。公共空间在实践论上是以共同体整体为归属的虚拟存在而非客观的实体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以共同体为本体的形式存在而非特定主体行动场域的存在。既往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呈现为公众路径的客体维度,无法揭示公共空间的本质内涵。公共性的主客体如何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公共空间的主客体之间又应该如何连接,都要回到公共性本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公共性的主客体只有在公共性实践本体形式的场景中才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在公共性本体的塑造下,公共空间呈现出四种基本样态,即联合主体的共同体意义格局、客体的公共性实践形式、共同体关系网络和共同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8.
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冯立奇甄东一、问题提出的理论前提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骨架,是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考察。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是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哲学分析所得到的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从一开始其本质就是社...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撰文认为,物理学中“场”概念的意义不仅是它作为低能量状态下区别于实体的一种物质形态,而是它本就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它使原来物理学中“力”的形而上学性质直接转化为实证科学的规定。在这个意义上将它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可借用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张文说,“社会实践场”是指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的相互建构作用,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社会实践场的规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认识     
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问题,从主体——客体分化起,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便开始了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是认识客体,二是认识主体自身.就其性质区分,认识客体属于“科学认识”的范畴,认识主体自身的利益关系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本文拟以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为轴心,揭示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与科学认识的内在统一,以期阐明将价值理论研究纳入认识论研究的意义.一、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处于同其它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事物的本质呈现于关系中,关系就是本质.以实践关系为主要中介活动的主体——客体结构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事物的多方面本质,诸如实践的本质,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人与自然矛盾的本质等.它们既有互相区别的属性,又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内在统一的属性,因此在主体——客体复杂关系结构中,抽取出任何一种关系,必然要涉及到其它关系,但毕竟每一种关系又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价值关系或日价值的本质既然蕴含于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中,就理当由此结构加以界定.经典作家正是从这方面来阐释价值本质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  相似文献   

1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是一个新罪名。它的构成特征是:犯罪客体为国家机关正常的合同管理秩序与国家利益这一复杂客体;客观方面包括时空性、失职性、被骗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是过失。实践中认定本罪应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本罪罪名宜表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人的认识过程看作物物相互作用引起反映的特殊方式,把人的实践看作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从而明确了客体与客观的异同,说明了实践属于主体而非客体,在特定的认识过程中,实践不是认识的源泉而只是认识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本文按照成对范畴必是双方相互依存的矛盾同一体或对立统一体的反映的要求,指出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都构不成严密的、科学的成对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按照列宁的观点,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的本质,提高党员教育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党员教育活动的中介。因为正如列宁所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一)党员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最根本原因是党员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肴充满激情的活生生的人。党员教育活动,在最抽象意义上也可以称作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有一定的结构。这一结构由三…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是特色理论的价值观李新华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即客体属性和主体的客观需要的适合、接近或一致。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辩证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没有关于价值问题的系统阐发,但其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客体的特性,苏联学者P·B·加尔科文科提出:“客体在主体——客体的物质实践关系中是加入这种关系范围内的一定部分的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同时也是物质,作为客体的物质自己运动的表现。”(《主体一客体》《一九八三年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论文选》第303页)“不考虑客体功能中表现出的物质内在能动性这一点(即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世界与自然世界、思维世界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由主体对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的认识所积淀而成的知识化的世界,是传统认识论中的客体涵义所无法包容的,却又实实在在已经进入到认识客体范围,成为主体所把握的对象世界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看,知识世界包括符号、知识意义和知识实践三个层面,探索主体对这一世界的反思活动,就成了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知识价值论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包括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工艺、技巧,其主体和核心是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科学、技术知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属性,知识价值则是指知识客观上具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属性,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种价值是知识的社会价值,是知识价值的“外逻辑”。知识价值的另一种含义只适用于“知识与智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价值通过知识来创造,是知识价值的“内逻辑”。一、从劳动价值到知识价值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根本上…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尽管观点纷呈,论述繁杂,但归结起来,这种争论分为两类: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这两类所代表的观点各有千秋,又都有不足之处。本文试通过对“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认真分析,最后提出“主客体作用论”。作为解决这种主体性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深化改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康万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支配,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从认识论角度讲,思维方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把握客体的理性认识方式,它具有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功能和主体通向客体的实践功能,以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规律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指的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及其二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多种内在的、本质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即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意识和客体的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