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史佩宇 《传承》2010,(9):4-5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民本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民本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郑文杰  刘笃成 《前沿》2011,(24):52-54
邓小平一生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具有管理党和国家的丰富实践经验,是举世公认的管理大师,在其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其中以人民利益为本贯穿于邓小平管理过程的始终,是邓小平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本管理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的行动。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本管理哲学思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明刚 《湖湘论坛》2008,21(5):8-9,30
防止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生前不止一次讲过,也是他晚年十分关心的大事。研究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思想,对于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三个部分——邓小平“人民利益决定论”的基本思想、邓小平“人民利益决定论”是创建人民满意工程的指导思想、创建人民满意工程的基本思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决定论对公安机关目前正在蓬勃开展的创建人民满意工程活动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文杰 《人民论坛》2012,(20):210-211
邓小平管理哲学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即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管理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管理决策价值选择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管理的价值目标。同时,邓小平管理哲学思想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是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不仅从本质上描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从公共关系的角度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追寻世界和平、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走共同富裕之路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共关系思想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共关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是:世界和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潘峰 《前进》1995,(11)
人民利益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核心潘峰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邓小平对“人民利益”的关注十分突出。总括他的大多论述,人民利益的含义基本有三层:(1)这个利益的主体涵盖了当代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的经常用语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占百分之九十几...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价值观,融合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贯穿于邓小平人的价值观中,是邓小平人的价值观的核心,在邓小平心目中,人民利益是他思想行动的最高准绳,是他对人的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邓小平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设计和引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提出并展示了一种以人民为本的人民利益观。这种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的体现,也是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诉求。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和本质精神,要求大胆而睿智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路径,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推崇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1.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灵魂,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是邓小平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人民利益问题有过重要论述。面对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利益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更宏大的理论框架支撑,更具人文关怀,同时更具实际操作性。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强调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个动态的过程,提出要深入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并开创性的提出利益补偿理论,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人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与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立大致均衡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3.
郑敏 《前沿》2006,(4):6-9
本文着眼于邓小平人民利益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探析和论述了邓小平人民利益思想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连干部学刊》2014,(8):26-28
论邓小平对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 科社教研部主任 邹玉杰 人民是人民利益标准的裁判员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明晰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人民利益标准的评价对象无疑是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评价主体则包括党和政府的自我评价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发展,蕴涵了极为丰富的“一切为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民为本”思想。今天,我们坚持邓小平“人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人民为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考虑问题“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就一再强调:党在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在…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是人民利益标准的裁判员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明晰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人民利益标准的评价对象无疑是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评价主体则包括党和政府的自我评价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两个评价主体究竟以谁准绳?谁是最权威的裁判员?这是贯彻人民利益标准必须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邓小平始终坚守人民才是人民利益标准裁判员的价值观,廓清了人民利益标准的评价主体是谁的问题,从理论上挖掉了长官意志和官本位存在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杨文宪 《前进》2000,(6):22-2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农村人口占9亿,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和维护,是人民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带有根本性。  回顾我们党在对待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上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农村改革开放的20年;不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始终使党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导向机制。这种利益导向机制要求以人们最关心、最敏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中,从物质利益、精神利益、长远利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利益导向,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大追求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社科室王诚安、白琳,元德保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性》来稿中谈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决定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因此,领导和帮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大追求。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既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否则可能会导致共同贫穷;也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否则可能会导致两极分化。善于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是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关键所在。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光辉思想、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的高度概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这一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的需要;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