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西安事变对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抗日的作用问题西安事变在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而西安事变只是外因。换句话说,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是会走上抗日道路的。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应该抛开历史事实本身来作推断。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集团,确实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2.
一迪 《今日浙江》2011,(11):31-31
在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蒋介石曾当面向周恩来表示,在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直接去就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进行谈判。这样,从1937年2月开始,至七七事变爆发,便有了国共两党一系列的谈判。  相似文献   

3.
高伟 《传承》2010,(12):78-79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但这次事件却遭到美国的反对。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对美外交,以化解裂痕,围绕这一事件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国民政府对美外交和事件的解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但这次事件却遭到美国的反对.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对美外交,以化解裂痕,围绕这一事件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国民政府对美外交和事件的解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在这场事变发生后不久,就有不少人发出的疑问:身为国民党“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怎么会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号召,毅然扣押国民党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呢?  相似文献   

6.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华北事变”。攫取了冀、察地区的大部分主权,从而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一矛盾变化的情况,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随后,逐步开始实行联合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的策略,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关于我党联合蒋介石共同抗日这一策略的演变和发展,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三个变化发展阶段,并以1936年”五五”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威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战攻打红军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从而酿成了震惊中外、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对我国侵略和我国人民长期要求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当局长期内战的伟大斗争的必然产物。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致使日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向华北进攻,并于1935年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求在华北的统…  相似文献   

8.
张许玲 《传承》2008,(18):90-91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变化着,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抗日的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蒋介石极度信任的心腹,他的对日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警惕到抗争,再到部分附和蒋介石的意见,即作有限度退让,做相当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9.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一直在变化着,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抗日的道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蒋介石极度信任的心腹,他的对日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警惕到抗争,再到部分附和蒋介石的意见,即作有限度退让,做相当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10.
马若义 《长白学刊》2009,(4):135-139
“合作反蒋抗日”是中共处理与福建事变关系的主题。事变前,中共开始倡导“合作反蒋抗日”的上层统战新策略,推进福建事变向“联共反蒋抗日”发展;事变后,中共在批判福建人民政府“第三条道路”的同时,以灵活应对策略履行“合作反蒋抗日”诺言,努力形成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事变失败后,中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否定自我,实事求是评价福建事变,进一步团结和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力量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自“华北事变”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导致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和策略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转化。即由“九·一八”事变后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方针,到“华北事变”之后对日态度转向强硬,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与中共第二次合作而转  相似文献   

12.
贺龙纪略     
芦沟桥的炮声,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日本侵略者早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一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就开始形成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反革命内战,消灭红军,对日寇的侵略竟然采取“绝对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政策。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不战而退,致使日寇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侵占了东北全境。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者得陇望蜀,又向华北地区发动新的侵略,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在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政策极大地被孤立了。  相似文献   

13.
正发迹于西安事变说到戴笠的发迹史,就不得不提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时,戴笠反对用武力解决,还随宋美龄、宋子文赴西安。戴笠认为,如果用武力解决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一定会危及蒋介石的安全,并力劝宋美龄、宋子文他们到西安去。因为他知道,张学良非常尊敬宋美龄。如果蒋介石在西安遭遇不测,戴笠在国民党内或是在军内的发展也结束了。如果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4.
智擒匪首     
掌握匪情姜鹏飞,又名姜凤飞,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日伪大汉奸。“九·一八”事变前,他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系第七期毕业生。“九·一八”事变后,他考入日本士官学校,以优异成绩获日本天皇的接见,赐给他一把自卫剑。曾任日伪奉天训练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佳木斯第七军管区少将参谋长。姜鹏飞在日伪时期,曾多次指挥伪军对华北根据地大肆讨伐、扫荡,并在丰润县参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杀害抗日军民千余人。日本投降后,姜摇身一变又投靠了蒋介石。蒋介石看他是个干将,任命他为国民党陆军新编第27军(又称东北先遣军)上…  相似文献   

15.
13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上海抗击日寇侵略的第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参加反共内战。1933年11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影响下,驻守在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第三党黄琪翔等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国工农红军订立了抗  相似文献   

16.
1933年11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推动下,驻守在福建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及第三党黄琪翔等反蒋派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国民党决裂,他们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共产党合作,开展抗日反蒋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四川省主席刘湘和川军将领李家钰、邓锡侯等,在全省人民抗日怒涛的推动下,出于爱国之情,并避免被蒋介石以“统一”之名而兼并,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要求蒋介石速决国策,表示愿率川军奔赴前线,对日作战。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压力宣布抗战,同时为达到他排斥、削弱异己的目的,于同年8月以密电令川军出川抗日。李家钰时任第47军军长,甫接电令,即率47军104、178两师约18000兵力,于9月初从西昌出发,12月初到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东阳关、黎城、潞城、长治、长子一线,编入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作战序列,参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红军东征的目的,有的党史著作上说是准备开赴冀察,直接对日作战。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首先,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在当时对待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基本方针——“抗日讨蒋”或叫“反蒋抗日”。一九三五年五月,日本开始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升级,面对这种形势,中  相似文献   

19.
1933年11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推动下,驻守在福建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及第三党黄琪翔等反蒋派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国民党决裂,他们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共产党合作,开展抗日反蒋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  相似文献   

20.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诸因素作用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诸因素作用评估季云飞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诸多间接与直接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下,事变于12月下旬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蒋介石长期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