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长虹 《党史纵览》2011,(12):53-53
毛泽东的记忆误差 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2.
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270天。在此期间,特别是在长沙停留的114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推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取代中共十大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主持中央工作。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有着鲜为人知的曲折背景。  相似文献   

3.
薛庆超 《党史博览》2003,(12):19-25
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270天。在此期间,特别是在长沙停留的114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推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取代在中共十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主持中央工作。本文将详细讲述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对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有关问题,学术界有各种说法。通过考证,可以初步认定毛泽东是经杨昌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并得到李大钊的安排,于1918年10月22日至26日之间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直到1919年3月12日之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几个问题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对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有关问题,学术界有各种说法.通过考证,可以初步认定毛泽东是经杨昌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并得到李大钊的安排,于1918年10月22日至26日之间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直到1919年3月12日之前.  相似文献   

6.
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270天。在此期间,特别是在长沙停留的114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推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取代中共十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4,(10):34-34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1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由此可知,毛泽东到李大钊身边工作的时间是1918年的最后两个月,正值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际,恰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从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主要认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轨迹:1919年至1929年,共产国际对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初生好感,并夹杂着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认识;1930年至1939年,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在党内具体事务处理上存留某些不同意见,但对屡遭主观主义排挤的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其业绩和思想;1940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坚持自主的毛泽东渐生疑虑,并加剧至对中共性质的质疑。系统呈现这一脉络对于全面评价共产国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毛克明 《探索》2007,4(6):24-27
在思想发展的轨迹中,毛泽东最初接受了社会改良主义.1918年8月的第一次北京、上海之行,使毛泽东从社会改良主义思想转变为无政府主义思想.又经过1919年冬的第二次北京、上海之行,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终于与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自己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1919年至1920年在中国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泽东却最终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呢?这首先与毛泽东"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的想法有关。青年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特别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11.
陈晋 《前线》2013,(11):89-91
《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天读到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分析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结果只待了48天便失败退出北京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谈党的七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党的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从六大到七大,时间相距达17年。七大会期很长,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开了50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创纪录的。其实,召开七大的动议很早,准备...  相似文献   

13.
梁爽 《世纪桥》2009,(1):77-78
朝鲜在1919年3月1日这一天爆发了大规模的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无独有偶,两个月后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两次运动爆发的国际背景相同,时间相近,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也使得两次运动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针对两次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求得对两次运动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6,(12):23-24,25,26
1946年7月11日,被军阀盛世才关押的129名共产党员及其家属,从新疆集体出狱,回到了延安。这在中共关系史上是第一次。就在这一天,朱旦华带着儿子毛远新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并不认识弟媳朱旦华,更没见过1941年在新疆出生的亲侄子毛远新。当时毛泽东正领着女儿李讷在窑洞外散步。他听完警卫员介绍,马上抱起五岁的毛远新,两眼望着侄儿,眼睛慢慢地潮湿了。  相似文献   

15.
1919年11月14日,赵五贞女士为反抗封建旧式婚姻制度,在成婚当天,用剃刀自刎于花轿里。这件“血洒长沙城”的惨事立刻在湖南引起强烈的反响。被此事激怒了的青年毛泽东,从11月16日至28日的十几天中,接连在湖南《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0篇文章,评论这一事件。怎样评价毛泽东的这些文章?对此事的评论如何反映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它对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毛泽东研究中似还未见详论。本文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事发后的各种议沦,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建柱 《世纪风采》2012,(10):33-36
1974年1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城里天寒地冻,上午10点左右,熬了通宵的毛泽东刚刚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子上多了一份报告。毛泽东的目光停留在了报告的最后6个字上:“保卫西沙群岛!”看着由叶剑英和周恩来联名签送的这份报告,毛泽东陷入了深思,随后拿起笔郑重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一场维护祖国尊严的正义之战悄然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7.
<正>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象征阖家团圆、安宁祥和。毛泽东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个难忘的春节。这些特殊的春节,不仅串联起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也留下感人至深的佳话轶闻。1919年、1920年春节:在老师黎锦熙家中过年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罗章龙等25名青年,在长沙登船北上,16日到达汉口。随即改乘火车,于8月19日抵达北京。刚到北京,毛泽东便前往位于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的“板仓杨寓”,拜访杨昌济。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两次回忆自己青年时期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根据推测,在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前,他应该已经接触过北京有关报刊上所刊登的《宣言》译文;根据有关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后,应该读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的油印本《宣言》和《国民》杂志刊载、李泽彰翻译的《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两种版本;1920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拜访陈独秀时,很可能通过陈独秀阅读了陈望道翻译的正在核校过程中的《宣言》全译本.陈译本《宣言》正式出版后,毛泽东曾多次认真研读,受到深刻影响,以致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均强调自己青年时期所读的是陈译本《宣言》.  相似文献   

19.
西尧 《奋斗》2008,(6):63-63
第一个“3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创办,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30年”,从整体上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20.
冯雪利 《前线》2014,(5):121-122
1919年的5月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定格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耻辱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