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具有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形式化、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的双重意蕴 ;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文化与生存意义的危机 ,围绕着这一问题而产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 ;湘学研究须超越纯粹的学术史与文化史的研究角度 ,而应该对现代性问题采取一种从传统创造性转化而来的思想理论立场 ,此即本文所谓湘学研究之“论”的维度。湘学研究之“论域”包括 :湘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以及现代人内在心性结构的重建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均提出了一种思想理论立场 ,并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湘学可以说是一种新湘学 ,也是一种后儒学 ,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周发财 《求索》2008,(7):108-110
后现代性是鲍曼构建社会理论的视角,鲍曼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对比研究,认为后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思维状态,它既是毁灭性的,也是建构性的。鲍曼不认为后现代性意谓着现代性的终结,但由于“后现代”的滥用,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代替了“后现代性”概念,并认为消费主义是在后现代性视角下构建社会理论的中心范畴。  相似文献   

3.
孔新峰 《求索》2023,(6):45-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现代性的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吉登斯提出了能动性政治观念以应对新的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其操作思路主要体现于积极福利与社会投资型国家两个观念中。源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认识,其能动性政治观念对“福利国家的现代化”持有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但它对我们思考国家与公民社会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双重性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吉登斯关于“结构化理论”大纲、“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探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他理论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马友平 《求索》2007,(5):217-219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秉持的文化理念与立场,通过付诸实践蕴育了多元文化生态不同面相及其共生互融,由此构建了一种真正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精神。这一策略性的文化话语建构模式,由于具备新的时代意识,因而彰显出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邓晓成 《求索》2010,(3):175-177
从现代性维度看,“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都是文学现代性展开的一种向度,在"五四"新文学那里,二者总体上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而后来却往往以悖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文学现代性相对应,也就有了纯文学、纯审美与功利主义文学观这两种向度的对立。而大众化和纯诗化这两股诗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悖论的另一侧面,它们之间存有的矛盾主要因现代性主体追求差异而产生。本文通过对大众化诗潮的现代性考察与反思,旨在从不协同中求得和谐,以寻探新诗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8.
徐学鸿 《求索》2008,(4):168-170
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相似文献   

9.
卢衍鹏 《前沿》2009,(7):177-180
《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源自西方的“现代性”曾经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给西方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也使西方的“现代性”不断地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普适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通过对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集中对现代性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价值贡献进行一番再认识再思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