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默与漫画     
徐鹏飞《权威》曹开翔《听说局长家的小狗病了》 只有一个警察 一个孩子跟着父亲回家,在路上孩子问:“爸爸,‘醉’是什么意思?”父亲说:“你看,那里站着两个警察,如果我把两个警察看成4个,那我就是醉了。”“可是,爸爸,”孩子说,“那里只有一个警察呀。” 公 仆 主任妻:“每次开会后,你总要住医院。虽然宴席是公家出钱,可身体是咱们自己的啊!” 主任:“我是人民公仆,身体也是公家的。何况医药费也是公家出的嘛!” 儿 子 送 礼 儿子:“爸爸,给我买作业本去。”爸爸:“今天没工夫。” 不多一会儿,儿子从酒柜里拿出一瓶…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记忆中,大凡写书作传者不外五种人:一曰“官”——历朝历代的高官重臣;二曰“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之类;三曰“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以及有点知名度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四曰“模”——劳模、英模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五曰“款”——财大气粗的富商巨贾。总之,都是名人。而如吕宜年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自己著书立传者,却是我平生所仅见。 作者在风摧雨逼中挣扎、奋斗了几十年,未建伟业,未发大财,未赢盛名,未获殊荣。官职嘛,最大也只当到无权无势的地区供销社社志编纂办主任,大概是…  相似文献   

3.
我不曾照过结婚照,因而特别向往有一张结婚照。我常对妻说,我们也去补拍一张吧!可妻听了只是笑笑:“何必呢,那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于是,补拍结婚照的事一直没实现,又一直藏在我心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我在公安文学的芳草园里辛勤地耕耘,命运之神没有在这个世纪把收获的季节恩赐给我,我便将收获的种子埋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为此,我的新世纪的每一页日程里,挤满了创作的计划;我在狭窄的陋室为自己封闭了一小块用书本包围起来的空间,企望在这里圆梦。妻认真地帮我做了一切的准备之后问我:“你是否遗漏了一部最伟大作品的创作?”我吃惊地望着妻的眼睛,她却垂下了眼睑,淡淡的红晕浮出了她的腮边。我恍然,是呀,我还有一部和妻子酝酿了许久一直未付诸操作的“力作”──我的孩子!我们是该要个孩子了!这部作品应在上…  相似文献   

5.
回乡过年     
回乡过年□李晓城市的大街小巷,春节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暮蔼之中,我站在阳台上,向老家的方向眺望。这是一个倦鸟归巢的日子,我心里突然涌起“城市是别人的城市”的伤感。我同妻坐在窗前,妻柔声地说:“今年春节,还是回老家过年吧。”呵,老家,三峡岸边的老...  相似文献   

6.
腹内全无     
腹内全无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夫曰:“还是你每生子容易。”妻曰:“怎见得?”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腹内全无...  相似文献   

7.
幸福的感觉     
王涛 《中国保安》2012,(3):72-73
在我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早晨可以不必急急忙忙早起上班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生活的自由幸福;一个午后,我可以拿起一本书,靠在宽大、舒适的藤椅上,就着午后温暖的阳光静静地读上一会儿书,或者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风景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生活的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傍晚 ,我拖着疲乏的身体往家走 ,工作了一天 ,只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恢复元气 ,但我知道 ,这几乎是种奢望 ,只要妻子在家就挣脱不了一张搁在我身上的嘴。这不 ,刚一进门就听到妻子在调兵遣将 :“小豪 ,沙发上是你的衣服吗 ?快收起来。老公 ,你回来得正好 ,快 ,把地板拖一下 ,再帮我切菜煮饭。”拖完地 ,切完菜 ,刚想歇会儿 ,妻惊乍乍的埋怨声便如雷轰响 :“天哪 ,你切的是啥菜呀 ?这么大年纪 ,办事还不牢靠 !”接下来又“大珠小珠落玉盘” ,唠叨菜价涨了 ,孩子的作业有错 ,考试成绩不高……儿子在里屋不咸不淡地抗议 :“妈 ,你当心身体 ,…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3,(9):3-3
小搜了一把安倍,原来就比我长十指。年轻轻的,发展进步够快的,已经做到了首相,日本的人头。据悉,是日本第一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及战后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如此一来,做首相至今,总想出人头地、出名钓誉、出出风头,当个出头大菜鸟,并真的可以理解了。年轻嘛,少不更事;年轻嘛,嘴上无毛;年轻嘛,年轻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家的书柜中,1995年至今的《公安月刊》一本不少地珍藏着。在报刊林立的今天,我和妻对她情有独钟。忘不了在我们最苦恼的时候,她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最终战胜自我,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在我和妻的心目中,《公安月刊》是我们的恩人!那是5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和妻已相恋4年有余,每当我提出结婚的要求,妻总说等一等,却又不说为什么。一天黄昏,我和妻漫步在校园外的林阴小道上,微风轻拂她的秀发。望着妻巧目盈盈,阵阵暖流飘荡在我的心田。突然,妻沉默起来,继而挣脱我的手,低声说:“天泉,曾经拥有的日子,…  相似文献   

11.
都都     
“都都”是我尚在母腹的儿子(抑或女儿)的名字。自打准备怀孕的那一天起,我与妻子就开始为我们的“概念孩”起名。我说就叫“乐乐”吧,取快快乐乐之意。至于大名,男孩就叫“思蜀”;女孩就叫“思琴(秦)”。“思蜀”,是用刘禅“乐不思蜀”典故,望儿子不忘根本,同时妻子也是四川人;而“思琴”,就因我是陕西人了。我颇为自得,但妻子不喜欢,她说让孩子思这个那个的,闹得一脸的忧国忧民,何“乐”之有啊?妻说,名字是什么?名字不就是一个人的编号么。但人们往往却把名字看得太重,于是给孩子起名就有些像旅游,都喜欢往好的美的…  相似文献   

12.
“呀,采访就直接到我家里来嘛,这样你还可以尝尝我做的台湾菜。”这句网络留言,让我在采访前,就体会到陈香陵的直爽好客。 从台湾到北京 梳着娃娃头的香陵一边像迎接老朋友一样自然地招呼我进门,一边为我送上了一杯香醇的咖啡。“尝尝看,这是我妈妈自己种的咖啡,我家乡的特产,是用中药培育的绿色食品喔!”  相似文献   

13.
宋凯 《中国保安》2012,(17):8-11
俗话说的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问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朝阳分公司的员工,谁是公司最勤快的人?答案一定是他们的经理孔繁树。“我每天早上6点多到单位,要先问问值班人员是否一切正常;晚上要等到没人再进来办事了才能放心走。  相似文献   

14.
战友们都称他为“军中徐虎”。已过而立之年,走起路来仍是风风火火.想跟上他的步伐你得小跑;干起活来特投入,那套迷彩服湿了干、干了湿.汗水时常在背上画满了白色的“地图”。走近再看.1米75的个头儿、国字脸、平头,结实、腼腆,似乎并没多少特别之处.倒是一口“川味儿”的自我介绍让人印象深刻——“我嘛.冯文志噻,是个三级士官儿,水电班嘀班长!”  相似文献   

15.
邻居徐奶奶去儿子那儿住了,把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小瓦屋租给了一个乡下姑娘开发廊。两天后,这个眉眼清秀、脸盘俊俏、身腰挺耐看的姑娘自己用红漆在屋门前墙上写上“小芳发廊”,我和妻才知道她叫小芳。“小芳发廊”开张了,就一张座椅、一面壁镜、一只煤炉、一条长木凳和理发刀剪。可就是这个寒窑一般的发廊,每天都有20多个人前来理发,小芳忙得整天不露头影。妻的二弟也开发廊,而且开在市面上,但门可罗雀,濒临倒闭。一个乡下姑娘凭什么把这么多人吸引过来?我和妻决定认真观察一下。一个周末的早饭后,妻走进‘小芳发廊“,边和小芳聊…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与幽默     
原来如此妻:“你简直讨厌死了!”夫:“那你当初为什么要跟我结婚?”妻:“你那时候不是说要是我不嫁给你,你就去死吗?”夫:“那你就让我去死好啦!”妻:“那可不行!那时候我还不是你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呢!”金色的马桶一群小孩在马路边玩耍,有一个小男孩尿急,跑...  相似文献   

17.
2元钱的故事     
那那是一个正午,炽热的阳光笼罩着整个大地,天气十分闷热,我从睡梦中醒来,擦了一把汗,肚子已咕咕直叫,我跟同事一块儿朝食堂走去。买饭打卡时,不曾想我的饭卡里只剩下五分钱了,卖饭的师傅对我叫道:“开什么玩笑,五分钱还不够买馒头皮呢!这里又不是救济中心,也不是慈善机关,有钱就吃,没钱一边凉快去。”周围的人一言未发,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盯着我,我强压怒气,扭头跑向伙食处加饭卡。买完饭,转身准备回宿舍,这时看见一位老太太在跟刚才卖饭的师傅理论什么。原来老太太没有饭卡,师傅又不收现金,老太太实在没办法,只能找熟…  相似文献   

18.
在厂搞技术攻关的残疾人技术员无精打采回到家,满脸愁容。“为何发愁”?同厂的妻问。 “厂长把我找去,要提拔我当副厂长。”他答。 “嘻嘻”,妻笑了。 “笑什么,我根本不想当官,厂里人都知道我从不问政事,党培养我这个残疾人大学毕了业,我一  相似文献   

19.
我是山西省沁县残联副理事长,在这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组织上决定由我担任县抽样调查队队长。这其实是对我人生的一个严峻考验!因为那时我的妻子刚刚做完脑瘤手术,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一日三餐,早起晚息都离不开我。对于领导的信任,我不能拒绝。失掉了退休前最后一次拼搏的机会,我将遗憾终生!可是一想到我的病妻,我又放心不下。考虑再三,我决定先公后私,宁可自己多吃苦、多受累,也不能叫别人看咱共产党员的笑话。  相似文献   

20.
说鱼     
宇文正 《台声》2014,(9):56-57
买鱼小儿幼时有本童书《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他很喜欢,一次次要妈妈讲,讲到主角小女孩跌一跤,即使早有预期心理,还是会“哎哟”一声,说“痛痛”。那书,总让我想起第一次上菜市场买的两条鱼。应该是小学四五年级时吧,阿姨家那时开米店,后来阿姨曾在三重卖过米苔目(闽南语,又叫米筛目,特色小吃,是用米和番薯粉做成的)。阿姨做什么都好吃,生意好得不得了,又后来,开过成衣厂,都是她一手张罗,真的是很能干的女强人。阿姨生五个小孩,大女儿还小我几个月,也跟阿姨一样能干,照顾弟弟妹妹、煮饭、洗衣。讲起大表妹,我妈便说:“看看人家,多会帮妈妈做家事!”这种时候得我爸主持公道:“怎么能这样比?每个人命不一样嘛!”这话让我妈瞠目结舌:“那就是我的命不好啰?”有个周末我住在阿姨家。快吃晚饭时,阿姨想起我爱吃海鲜,他们家是肉食主义,满冰箱都是肉,没有海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