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甘宁边区的新名词——“二流子”上世纪50年代春明出版社出版的《新名词词典》中,对“二流子”的解释是:特指旧社会中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了土地和职业的一部分人。这些人“大都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常常以不正当的活动(如偷盗、欺骗、恐吓等)谋生。在乡村特指脱离生产、游手好闲、好吃不做的懒汉”,延安的老百姓将这些人统称为地痞、流氓、“爬鬼”、“二流答瓜”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存在为数不少的二流子,他们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而且威胁到边区社会的稳定。为了将二流子转化为劳动大军,并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动员,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其进行改造,如组织二流子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由劳动英雄和积极分子带动其转变,代为保存粮食及劳动报酬,对二流子进行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改造等。边区通过对二流子群体的改造,增加了社会财富,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把大量二流子转变成勤劳守法的劳动者,积累了社会改造和社会治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剩女",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特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有思想、有品味、有长相却没有男朋友的大龄未婚女子.也有媒体将之称之为"3S"女性,即:Single(单身)、Senventies(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定义也不够准确[1].不论做怎样的定义,这一新名词已被收录在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在华北根据地农村有数以十万计的二流子,给根据地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各根据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改造二流子,动员他们参加生产和抗战,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教育,增强了中共对根据地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和控制,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刘华清 《湘潮》2016,(4):59-65
本文所说的红色湘女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革命队伍的湘籍女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红色湘女群体无疑是一丛奇葩。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的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当中,就有唐群英、向警予、蔡畅、帅孟奇四人为湘籍,加上湖南媳妇秋瑾更多达五人,其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湘女有向警予、蔡畅、帅孟奇三人,为全国  相似文献   

6.
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改造二流子运动方面的研究,虽成果显著,但研究者往往忽略或者甚少关注这一改造背后真正的理论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因,相反更注重技术层面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分析。事实上,典范教育引导下的二流子改造运动,不仅使得"旧人"质变为新人,在帮助中共解决现实生存难题和完成革命任务的同时,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的领导权。抗战时期延安边区开展的二流子改造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共为新生社会准备合格公民,在新意识形态领域成功开展的一场教化与普及性的政治社会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改造了“二流子”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大成果。烟鬼、赌徒、小偷、土娼以及不劳而食、不务正业、有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飘风浪荡、宣扬迷信、挑拨是非、偷糜盗谷、偷驴盗马等行为的人,边区群众把他们称之谓“二流子”。当时这种人在边区有相当的数量。边区政府认为如能改造好他们,发动他们参加生产,将是一支不小的劳动大军。为了严格区分“二流  相似文献   

8.
张贺 《党的建设》2008,(2):39-39
在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些新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语     
"钻石王老五":"王老五"是民间俗语,特指没有家室的男士。"钻石王老五"是指有钱的单身男人。例句:他是地产大亨,英俊潇洒,30多岁仍独身一人,是不少未婚女性心目中的"钻石王老五"。  相似文献   

11.
创新的困惑     
屈戎 《党史文汇》2004,(6):47-47
据说,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调是变革和创新.新观念,新名词,新时尚……让人眼花缭乱.在文艺界、学术界,求新求异更是蔚然成风.于是"苟日新,日日新",新而又新,一切被目之为"旧"者几无容身之地,似乎凡是新的便都是好的.然而,是否新的就都是好的呢?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下,"流量"一词很火。很多人想尽办法"蹭"流量、"刷"流量、"赚"流量。流量成了一些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赚取流量不择手段,同时也将人性的是非美丑现实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流量,原本是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指定地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后来用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这里特指被粉丝"刷"了多少、有多少关注度和点击量。  相似文献   

14.
子墨 《共产党人》2013,(15):55+52-53
那是一个新旧交织、碰撞和相互抵触、颠覆的年代;也是一个心灵充满挣扎,稍有点不同就容易被那把道德标尺去量度,继而让村民们的口水淹没的年代。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已经不算流行的高跟鞋、喇叭裤、牛仔裤、烫发头在20多年前的城市,那绝对是时尚的符号。要是在农村,那绝对是二流子的标签。拿村东头丁大爷的话来说,那就是"骚情!"第一个"骚情"的是李福弟,当时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新名词——"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其目的就是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为"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坚定、执着、踏实、韧性、专注、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一种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热爱生  相似文献   

16.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7,(19):49-49
"潜规则"是近年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个词的创意者吴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任《农民日报》、杂志《桥》的记者、编辑,现为《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对"潜规则"一词的含义,他解释说:"中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住在延安杨家岭,他在窑洞旁边的山坡上开种了一块荒地,种了玉米和各种蔬菜。当时延安杨家岭附近有一个青年既懒又馋,不参加劳动,群众称他是二流子。有一天,这个人的情况被毛主席知道了,于是就派人叫这位青年来杨家岭见他。当这位青年走到毛主席跟前时,毛主席客气  相似文献   

18.
许春华 《先锋队》2011,(16):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6,(1)
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握好"党的性质"和"党性"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在我党既有的党建理论概念系统中,"党的性质"特指党章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概念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中NGO参与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曦 《学习月刊》2011,(14):21-22
社会福利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广义的"社会福利"包括国家和社会为实现人民的"幸福"所作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各项社会服务等各种制度安排。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一般特指社会保障体系中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