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苏泊 《党史博览》2014,(7):19-22
正新中国刚成立三个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行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1年1月5日至3月31日为发行期,债额定为一亿分。该期公债的发行工作非常顺利,各地各界群众踊跃认购,群众对该期公债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新中国政权的热情支持和高度信任。它的成功发行,为克服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争取物价稳定、巩固全国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志荣 《党史纵横》2013,(12):38-39
建国初期,我国在财政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发行了一种特殊的公债券,因为它是为了争取在各条战线取得胜利而发行的,故名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相似文献   

3.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了迅速统一全国,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0年 1月 5日开始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后,为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央政府于 1954年 1月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至 1958年共发行   国库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调整稳定国民经济,缓解当时资金紧张的困难和稳定物价,从 1981年起恢复发行国债,当时称为国库券。 1981年至 1988年国库券主要由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  相似文献   

4.
1950年初新中国发行了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亿分,上海市承担3000万分的销售任务,为此上海市成立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推销委员会,在该会之下,成立14个各界分会,分会下再普遍设立支会,各种推销小组更是深入到各行各业乃至各个街道里弄,由此建立起一个巨大的推销网络。各级推销委员会和分、支会建立后不仅积极完成公债推销任务,而且极大地便利了新政权进行城市政治动员工作,为中共权威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
陈云与共和国第一期公债的发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云与共和国第一期公债的发行孙业礼建国初期,在陈云主持下,中央人民政府曾成功地发行了共和国第一期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期公债的发行,对于控制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起了重要的作用。回顾这期公债的发行过程,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加深对运用公债这...  相似文献   

6.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一亿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首次发行的国债。首笔国债的劝募采取了义利结合的宣传动员,并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动员网络与政社协作的组织架构,运用了分类分层的动员方案以及广播媒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劝募结果观之,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映像。尽管动员方式和过程仍有不足,但总体而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债发行取得了两方面的实效:一方面,全民动员,快速响应,完成了公债认购任务;另一方面,探索了党领导下的政府与社会协同响应、行业与社区纵横联动的城市社会网络化动员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1950年初,新中国第一笔国家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它是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时期为克服严重的财政困难、稳定物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作为首倡者,陈云积极建言并科学领导,对公债的顺利问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倡发行国债进入1949年,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横扫千军,而党面临的经济形势却十分严峻,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超发货币,想要控制它,首先需要尽快增加财政收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政权,为克服经济困难和夺取军事胜利,在根据地社会经济落后、金融机构不完备、群众公债意识缺乏等条件下,前后共发行近70项公债。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这些公债应该很难发行,但实际上大多数公债不仅得以顺利发行,而且取得良好成效,进而在根据地建设与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报刊发行体制经历了两次创新:第一次创新是"邮发革命",即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把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政局办理,而后于1951年确立了"邮发合一"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共发行了11套纪念党成立的邮票,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发行了4套。 1947年,华北解放区发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6周年的邮票,共4枚,上有党徽旗帜以及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图案,虽然在印刷设计方面还显得不怎么成熟,但其历史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步入了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年代。1959年至1962年,安徽省按照"合理分配、自愿认购"的原则发行公债,是新中国唯一一个连续四年计划发行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的省份。在"大跃进"背景下,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凸显政治色彩,财政计划与经济计划脱节,出现了摊派、官僚主义等行为,利用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回笼资金、投资基建的预期目的未能全部实现。为缓解人民群众生活困境,1963年安徽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全部提前兑付,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生活的照顾,获得了人民的赞扬。  相似文献   

12.
1954年至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连续发行了五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4年至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报刊发行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把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政局办理,而后于1951年确立了“邮发合一”体制;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不满邮发费率与服务水平,洛阳日报社首开“自办发行”先河,  相似文献   

14.
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于1942年2月7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山东战邮创立了邮发合一的组织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发行形式,多次发起大规模的党报发行运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一手抓自力更生,一手抓精兵简政、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发行公债搞建设为了保卫边区经济,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发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原计划发行额500万元,由于边区人民踊跃认购,实际完成数为618万元,此项债款当年发放经济建设投资500万元,其余118万元用作经费开支。  相似文献   

16.
林鹏 《党史文苑》2012,(18):8-1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1937年9月6日,结束于1950年1月19日。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陕甘宁边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曾于一九三二年和一九三三年三次发行了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总计达四百八十万元。每元相当于银元一元。右图刊印的二元五角钱的公债券照片就是老红军朱旭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下来的,这么多公债在短短几月内便在久经战乱、经济破坏严重的苏区认购完毕,这是一百万苏区人民,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响应自己政府的号召,节衣缩食,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节省下来的。  相似文献   

18.
<正>"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这是1949年10月1日建国日之时,邓小平恭敬地为新中国写下的题词。新中国成立前夕,邓小平奉命从南京赶回北京,作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和新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对新中国的成立充满了无限感慨。尤其是人民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使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中南海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胜利召开,1949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邮政总局以"中华人民邮政"名义,向全国发行了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记录了新中国诞生的历程。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从此揭开新中国邮票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正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却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欢乐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当时物质条件不足,困难重重,党和政府还是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一天定为中国儿童的节日。为了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响应国际民主妇联等团体发出的"保卫儿童权利、争取和平"呼吁,我国11个人民团体和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专门组成了筹备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