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重庆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一幢二楼一底砖木结构的小楼静静地矗立在闹市中,四季常青的树木和绿意盎然的草坪环绕其间,这就是抗战时期宋庆龄在重庆的旧居,宋庆龄曾在此居住了4年,全心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书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人生篇章。  相似文献   

2.
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现宋庆龄旧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原两路口新村3号)。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1938年6月由宋庆龄邀请在港的中外著名人士发起成立.宋庆龄担任主席。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宋庆龄迁居重庆。1942年8月,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建立,总部机构和办公室设于宋庆龄在重庆的寓所--两路口新村3号。  相似文献   

3.
资讯     
《红岩春秋》2023,(3):4-5
<正>“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图片展开展3月8日,“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图片展在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开幕。马海德是唯一一位在红军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在宋庆龄的影响和关怀下,他在中国度过了55个春秋,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4.
幸军 《红岩春秋》2010,(5):27-30
重庆抗战遗址,是指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到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8年期间,与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具有抗战时期特征(20世纪30—40年代)并在重庆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形成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为纪念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具有典型意义或标志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蒋介石早在1935年就已决定将四川作为对日抗战的大后方、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首都究竟迁到什么地方,却一直悬而未决。直到是年11月12日蒋介石与林森晤面会商并共同决定迁都重庆之前,都没有国民政府究竟会将首都迁到某一具体地点的记载和说明。那么,重庆为什么能在四川乃至西南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的不二选择呢?笔者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除了重庆具有四川所包含的"地大、物博、人众以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冯玉祥寓居陈家桥,常到北碚活动,主要做抗日宣传、卖字募捐等。北碚各乡镇、机关、企业和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冯玉祥的隶书苍劲有力,诗画别具一格,凡是向他乞字求画的,他皆索取笔资,有钱人多收,贫穷人少收,学生乞字一律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在渝开幕3月12日,"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在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开展。展览挑选了134幅珍贵历史图片,从家教、家事、家庭、家乡四大板块,生动诠释了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家风。重庆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月5日,记者获悉,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式公布,103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  相似文献   

8.
<正>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是抗战时期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重庆设立的驻华使领馆遗址。国民政府作出迁都重庆的决定后,苏联驻华大使奥莱斯基于1938年1月第一个在重庆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并设立使馆。之后,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巴西、土耳其、秘鲁、比利时、澳大利亚、挪威、加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依据其既定国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免作"城下之盟"和坚持"长期抗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综合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形、条件,经过多方面分析与抉择而作出的一项必要和正确的战略性决策。这一战略性决  相似文献   

10.
正7月26日,经专家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位于沙坪坝区西永街道香蕉园村9社龙潭塆44号的岑家大院,即为傅抱石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居住地。随着傅抱石旧居的确定,沙坪坝区启动了对岑家大院的修缮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的餐饮业迎来了一次飞速发展的机会。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转移重庆,大量移民和各路资本迅速在此聚集。随之而来的各地风味餐馆纷纷在渝开张,主营川、粤、江苏味等各  相似文献   

12.
<正>北泉镇金刚碑街区的发展,同缙云山南麓的煤窑开采和运输相关,也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相联在清康熙年间,缙云山煤窑开采的煤炭用骡马驮至金刚碑,然后从这里用船只运送各地。到清同治年间,煤业兴旺,骡马成队,帆樯如林,为马帮和船帮服务的马房、栈房也日渐增多,形成了一个销售转运煤炭的集镇。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北碚作为重要的迁建区,许多机关、院校迁到此地,靠近北碚的金刚碑也再次热闹起来。这里地处小溪幽谷,古榕参天,实为栖身居家的好地方,于是不断有人来此建房居住,一些  相似文献   

13.
黄河 《红岩春秋》2015,(1):14-16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大批外地同胞也涌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战时的重庆,除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其生活方式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迁。"下江人"影响下的饮食习俗的变化战时重庆,"下江人"是对  相似文献   

14.
<正>国民参政会旧址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高咨询参议机关在重庆的办公场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174号,北靠临江门,南接较场口,东连解放碑,西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是一座别致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6日在汉口正式成立,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国民政府的主要机构内迁至  相似文献   

15.
康鹏 《党史文苑》2013,(5):32-34
左权是抗战时期阵亡的八路军的最高将领,牺牲时的职务是八路军副参谋长,曾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为了纪念他,他牺牲所在地山西省辽县改名叫左权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左权当年曾被打成"托派",甚至连马夫都能参加的党内会议他都没有资格参加,而受到的"留党察看"处分直到他牺牲40年后才被取消。  相似文献   

16.
艾智科 《红岩春秋》2014,(7):F0002-F0002
<正>重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抗战文化遗址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亦称史迪威将军旧居、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是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的办公和居住地。约瑟夫·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四星上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逐渐形成。1942年1月,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史迪威被派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8.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革命志士。宋庆龄坚决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果断与国民党右派决裂,旅居海外。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为了树立起“正统”地位,一直企图拉拢宋庆龄。1929年,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蒋介石借此机会派戴季陶前往拉拢和劝说,企图让宋庆龄放弃反对国民政府,由此宋庆龄和戴季陶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19.
<正>韩多峰,1888年生,早年投奔西北军,乃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1926年官至第四十混成旅旅长。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给韩多峰授予了中将军衔。但这位国民政府的将军性格倔强直爽,爱国忧民,与众不同,始终与"党国"正统格格不入。抗战时期,他有机会与共产党人合作,成为一位国共双方的边缘人物,因此走上了一条艰辛报国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的压迫下,将首都迁到位居"天府之国"且"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的重庆,并于同年11月20日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文官、主计、参军三处的部分人员抵达重庆,并于12月1日在重庆大溪沟简陋的新址(原四川省立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地)正式办公,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首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