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论以知识为对象,伦理学以伦理为对象,讨论二者交汇何以可能,应从知识与伦理能否互涵入手。知识既是联系世界的特殊方式,也是以信念为动力辩明的真理,其内蕴的自在法则、公理、律令,构成知识和伦理的基础与来源。伦理(Ethics)之气禀、品性向习惯、风俗生成,敞开其普遍性体认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结构,获得汉语“伦理”的本体性解释:“伦”之本义是辈分,本质是血缘,敞开为类聚。血缘贯通自然生育法则,辈分和类聚张扬自然之理,使“伦”与“理”会通生成人类原初认知结构的是人性。人性构成知识与伦理、科学与价值、知识论与伦理学交汇的逻辑起点;以此出发,向上行,达于形而上学,所有领域的真知将得到会通,知识论与伦理学交汇亦在此会通之境达成;向下行,开辟知识与道德的融通运用之道。前者以信念的确信、指涉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合理性为准则;后者以指涉的时空性、理解的精确性和使用的规范性为准则。统摄二者使之发生交汇效应的根本依据是合律性:首先是合社会律,但前提是合人文律,最终是合自然律。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汇,最终是形下生活运用与形上追问真知相交汇的合律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生成意识形态,却没有生成独立发展的意识形态历史,但这既不妨碍历史领域充满意识形态,也不妨碍意识形态深度参与历史进程。这就好比意识形态不是由唯心史观造成,却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并用这种历史观来认识和影响历史。唯物史观在对唯心史观“颠倒的颠倒”中出场,通过消解“真理的彼岸世界”,确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从历史观、信仰信念、德行传统等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转化规律。这给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理悟道、求是增信、崇德力行的本质要求: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在理论清醒中坚定政治立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思的事情,但“哲学思什么”却是未定的问题,因为哲学的“思什么”最终决定哲学“如何思”,所以哲学的智慧首先在于如何划定思的界限和维度。面对流变的世界,哲思给自我划定的第一个界限是万物共有的存在。但个体之思无法把握世界整体的存在,所以哲思给自己划定的第二个界限是人的存在。面对人的存在,哲思追问的首要问题是人何以存在,“人何以存在”成为哲学追问的基本问题与最后界限。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历史哲学的开创者,维柯借助于一种总体性的理性分析的方法,将哲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从而为理性与历史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为阐明历史理性的生成性开辟了道路。在维柯看来,历史理性是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诗性活动”中生成的,是理性与激情的统一,其最终表现为“天意”这一人类的普遍法则。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上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的指示再次向我们指明了勤读历史、研究历史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勤读历史可以使人们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把握时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视野下,中国道路具有与生俱来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离开这一点,我们就难以解释中国道路何以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也无从把握和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命运、未来方向和严峻挑战。面对未来将可能出现的诸多挑战,中国要像过去那样紧紧把握历史的机遇,闯出一条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中国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中形成的后现代流动社会,“自有永有的我”何以可能.私人世界在苦苦抵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中,不断重新塑造“先验自我”,不断孕育和抛弃新的文化和价值世界.“好生活”的绝对化永恒和相对化虚无取向的合理性都已终结.“实践的唯物主义”所内蕴的辩证的否定的实践理性精神及其“中间偏左”的致思路经和价值选择,要求把美当作目的,把美德当作生活,把正当作为策略.这就是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9.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视野下,'中国道路'具有与生俱来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离开这一点,我们就难以解释'中国道路'何以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也无从把握和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命运、未来方向和严峻挑战。面对未来将可能出现的诸多挑战,中国要像过去那样紧紧把握历史的机遇,闯出一条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中国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琦  敖翔 《前沿》2005,1(3):143-145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为此,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把握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何以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的目标、主体、途径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李双套 《求索》2023,(1):48-56
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能的,这是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实存在,也是价值存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殊性存在;从一和多的关系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元多线”中的重要“一线”;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现代化,是处在历史延续中的“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狼与羊     
老 猫世事杂谈 文化人总是爱讲文化。尤其爱讲东西方文化,总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争得死去活来。 其实,世界只存在两种文化,那就是:“狼”的文化和“羊”的文化! 所谓“狼”的文化,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人类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则都必须服从这个法则。 历史的积淀,“狼”文化自然丰富多彩:强心、强志、强爪、强军、强国、进攻、防御、韬晦、威慑、迂回、谋略、战略、谋杀、破坏……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人类“狼”文化丰富多彩。 所谓“羊”文化,就是那些“仁”、“爱”、“平等”、“和平”、“让…  相似文献   

1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育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这对确立开放的研究视野,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正聿先生所著的《哲学通论》围绕康德以来“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确立了前提批判的哲学基础理论:其一,思辨思维中,对常识和科学所以可能的“思辨原理”;其二,思辨思维中“思想前提”的思辨原理。二者构成了前提批判的形而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来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和国内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性历史”的思想来源似乎都语焉不详。其实,生活在19世纪,即整体性世界形成阶段末期的马、恩之所以能提出“世界性历史”的科学命题,并非象有的史学家所说的是马、恩的“独创”(参见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第5页),而是他们从“头脚倒置”的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剥离出的一个“合理内核”。恩格斯曾盛赞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在抽象和唯心的形式里却有着“巨大的历史感”,“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灵魂支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应从文化与制度的二维互动中寻求制度自信的关系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向度;从治道理想、思维方式、主题主线探寻中国制度自信的历史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厚度;从发展主题、发展动力、发展指向上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对中国制度构建的价值塑造,追问中国制度自信的价值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高度。  相似文献   

19.
李慧 《求索》2014,(6):94-98
印象主义诗学所倡导的直接描述物本身和关于物的直观印象,从庸常琐事中体味生活况味和哲理诗意,以此逼近生活的本相,表达生活的本喷的善学思想,体现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本喷直观”的哲学思想:面对“生活世界”,“回到事物本身”,在“舌”和“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印象主义这种蕴含着对事物物性充分尊重的善学思想,暗合了善国诗人成廉·卡洛斯·成廉斯的诗学主张“慨念只存在于事物之中”。  相似文献   

20.
吴晓云 《求索》2007,(3):144-146
对历史的关切并不是梅洛一庞蒂的理论初衷,但却是他的身体现象学的必然走向,甚至后来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向我们诠释了历史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然而,在他那里,现象学被贯彻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正是这种“暧昧的”哲学观直接影响了他的历史观,使得他眼里的历史意义呈现为“暧昧的”样态。他认为:历史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