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治理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法治国家的很多制度目前尚未定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成为当务之急。依法治国是治国思想体系、治国原则体系和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协同建构。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支柱作用、协同作用、综合效用、整体效用,取决于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持,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和匹配。针对当前依法治国的讨论,笔者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处理好依法治国十个方面的协同匹配关系:目标模式与顶层设计的关系、转型升级与法治建设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的关系、立法适应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法律数量与法律质量的关系、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关系、反腐实践与法治执行的关系、成文法系与判例法系的关系、人类行为与法治权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并提上了国家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创新,极大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紧紧围绕"举措,明确指出了加快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朝着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社会动员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和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对社会动员的"路径依赖"表现为"运动式治理"。从国家能力角度来看,社会运动不仅是国家应对绩效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和重要体现。动员及引导社会力量贯彻政治决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现代国家而言,社会动员能力的构建需要围绕国家引导、社会协同和"互联网+"思维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必须克服社会动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中,政治认知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性指标,它保障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方向性,避免一个大国犯颠覆性的错误。政治认知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对政治制度决定性作用的认知程度,"飞来峰"式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无效治理甚或国家失败;而根植于本土的政治制度,具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文化传统的滋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与实践,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开辟出一条超越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鲜明中国逻辑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治理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廉政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廉政治理体系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弥补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实现对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超越;其二,充分汲取和回应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遵循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传统廉政治理体系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政党力量主导与国家、社会力量虚弱的矛盾,多元主体参与主体间协同断裂的矛盾,政治廉洁与权力运行效率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政党、国家和社会力量在廉政建设中走向平衡和协同;需要区分不同权力行为的运行逻辑,通过分类治理实现国家廉政治理中廉洁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的能力或者说政治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简言之,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国家治理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性质,只有当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的关系时,国家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政治体制的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决定关系,政治体制的能力通过解决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包容问题、整合问题、正当问题以及持续问题,从而塑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进而间接决定国家治理,由此可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是政治体制的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的中介机制。从政治体制的能力入手解释国家治理及其存在的差异,能够超越西方学术界从政治体制的性质或者类型解释国家治理的偏见,从而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人民民主体制和自由民主体制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内容之一。大学治理现代化应该紧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大潮,更好地履行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要素是外部环境的法治化和内部体系的制度科学化。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应注重"法制健全、责权科学、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8条第1款的规定,五次对该法做出权威性解释,不仅捍守了基本法"一国两制"的政治基石,最关键还在于厘清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权与香港法院司法解释权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有效消解主权与高度自治权之间的紧张。此种人大释法就是具体澄明"中央管理的事务"的生动实践,其更深层的价值还在于,人大释法完成从了法学方法论跃升国家治理方式的范式重构,生成了法律解释的中国范式;释放了法律解释的国家治理功能,实现了法律效果与治理效果的统一,型构了良法善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国的企业治理既有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规范,又因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各具特点;国家治理同样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定之规、不二法门。当此之际,我们极有必要从政治发展的角度,重温公司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史,找寻公司治理和国家治理赓续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的传统和执政的习惯,导致现行的治国方式上,决策者依然习惯性依赖政策。在政策治国和法律治国的选择上,政策重于法治。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待漫长的跋涉和探索。依法治国的中国实践: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中国古代治国的正宗方式是"德主刑辅"。法律的地位并不高,"礼"和"德"才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治国模式,通过法律的国家治理方式开始显现。按照国家领导人的说法,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于是有了1950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1954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真正重视法律的治理,则要到1978年。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议题,全会报告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表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相似文献   

14.
正人大制度作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根本任务,在行使国家职能中,以民主形式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要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极大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也将为人大制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人大必须积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更加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看,市场经济在中国经历了由拒斥到认可,由确立到完善深化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到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博弈的转型模式,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深化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共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家治理在一步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正处在由转型模式向协同共治模式的转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锐利武器,在现代国家建构的不同阶段分别承载着"民族—国家"建构的革命立国和"民主—国家"建构的执政治国功能。执政治国时代逻辑勾连的"民主—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同一,赋予群众路线国家治理使命。治理逻辑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解构了"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的治理本质和实质问题。群众路线中的"一来一去"潜藏的"从权力到权利"的治理本体论具体表征为"民主和参与"的治理方法论,二者的内在合一表现为国家治理中的民主集中、协商民主和逆向参与、主动参与,构设出群众路线的国家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缔造新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形成了政党与国家相互嵌入、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协同推进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内在机理;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执政能力和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系统推进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为互构联结的整体呈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同向同行的价值目标。三者共同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框架下的独特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治理》周刊,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2014年6月创刊。《国家治理》周刊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托,以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实效的调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持续对地(市)、县、乡等各级地方治理能力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打造中国发展的"升级版",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释放行政效能,强化行政执行力优势;增强调控能力,促进市场活力;培育法治精神,引导社会共识;打造制度环境,保持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一国两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重点任务和基本方向。新时代的对台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