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反腐赦免论"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无法形成社会共识。我们同时也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如何对待部分腐败官员,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根据对中国腐败问题实际状况的认识和我们多年在与腐败相关的学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反腐赦免论"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事实的支持,因而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都是存疑的。  相似文献   

2.
坚定的政治决心还必须要有灵活的政治智慧或政治策略予以配合。这个政治策略就是要适时地对腐败存量中的大部分情节轻微者、态度良好者予以有条件的、部分的赦免,即有条件部分赦免策略。要正告所有的腐败分子,只有老老实实,主动彻底交代自己的犯罪问题,才是唯一出路;只有勇于揭发他人的腐败犯罪,特别是那些严重的腐败犯罪,才可能争取更多的赦免。  相似文献   

3.
<正>处理腐败呆账,考验执政能力。明知呆账很大却不敢正视,叫无胆;承认呆账很大却不愿赦免,叫无识官员家庭财产公示,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要条件,也是世界潮流。因此,一是必须及时推进;二是必须从"两新干部"(新提拔、新后备干部)做起;三是必须设立政改特区先行试点。但是,笔者认为目前还不宜马上大范围地推行官员家庭财产公示。  相似文献   

4.
腐败,人人深恶痛绝;然而、腐败又难于根本上铲除。如何使反腐有一个新的突破,《制度反腐:让官员"不想且不能"腐败》一文,从反腐战略"三不"境界:"不敢"、"不想"、"不能"方面对腐败预防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5.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黄栀梓 《小康》2010,(1):8-8
有专家认为,网络掀起的反腐浪潮已经逐渐归于平静,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风暴过后,民主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其实,有了网络反腐这个新平台,涉嫌官员的腐败线索就不只是被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7.
滕宏庆  杨风云 《人权》2014,(3):47-51
2008年10月30日,第13届国际反腐大会首次提出人权反腐的新思路,即人权方法有助于消除腐败,人权机制可以向受腐败影响者提供救助方法,人权运动应与扫除腐败运动加强合作:鉴于腐败对弱势和边缘群体的人权会产生巨大影响,应进一步强调提高他们参与剔除腐败战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与"天花板"官员对应的另一群体观察引言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声音语丝     
《楚天主人》2013,(12):25-25
<正>反腐领域自上而下的推动极为重要。中央层面通过一系列举措和实际行动释放了强烈的反腐信号,必然对各地、各级党政机关的反腐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关注腐败个案更重要的是,转变干部的作风,改善官民关系,令不少干部不敢再存侥幸心理,这是治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产生腐败的基本原因就是旧体制下公权太多,公权的力量太大,导致腐败太容易,以致法不治众。因此,治理腐败首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治吏举措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效果明显,"老虎""苍蝇"一起打,得到社会各界的良好呼应。甚至有人说,现在的反腐举措找遍二十四史都难寻。作为受影响最直接的群体,官员队伍的反应则最为复杂,害怕、顾虑、郁闷、旁观、退出、支持等心态皆有,五味杂陈、暗流涌动。官员队伍中出现的这些反应,足以说明中央大力推动的反腐治吏举措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官员队伍的多样化反应,尤其是消极回应,也反映出干部管理中长期存在的松懈、放任,各项制度规定形同虚设等问题。这  相似文献   

11.
在反腐败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笔者:我国反腐败是否应当引入赦免制度。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反腐,无一例外面临"枪口对准自己"的困境,许多执政党在反腐过程中垮台。这不是因为执政党更加腐败,而是因为执政党在反腐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执政党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那么,反腐败很可能会成为其垮台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执政党在反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中纪委势如利剑,杀入腐败重灾区,斩获颇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然而,在反腐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别样的质疑声:有"反腐是一阵风"论,认为反腐是运动式的,摆摆姿态,吹吹就过了;有"反腐过头"论,认为反腐败已经差不多了,可以鸣金收兵了;有"反腐只打小老虎"的论断,认为"打虎"可能只针对"小虎",而对"大老虎"可能不敢动手;有"反腐自黑"论,认为反腐  相似文献   

13.
微观天下     
《当代广西》2014,(21):5-5
正中央亮剑官员"亲缘腐败"近期陆续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通报显示,14个被巡视的对象中有7个地方和单位出现干部亲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中央巡视组聚焦干部亲属子女违规经商,意味着将干部亲属等"易腐人群"纳入反腐视野。【评论】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谢世诚:监管边界、标准模糊以及约束机制不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4期《民主与法制》载《“房叔”,义揭了官员财产公开的伤疤》,读后发人深省。“房叔事件”再次凸显了推进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公示的必要性。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没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民主政治就是空话;确保干部清正廉洁,财产申报第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缺位,反腐倡廉底气则不足。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作“阳光法案”和“终端反腐”,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实践证明,财产公示对防腐虽然不是“万能药”,但的确是一剂“良药”。此项制度不可能完全遏制腐败,但可以避免大面积的腐败一再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并没有呈现逐步扩大、升级趋势,而是呈现衰减趋势。这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试点是一个敏感性较高,牵涉面较广,阻力较大的反腐战略,推进速度缓慢。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建立的关键在于中央的决心,而腐败存量、官员阻力、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态,是影响中央对其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遏制腐败是古今中外权力监督的普遍难题。人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如强化制度约束,实行权力分立制衡,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培育廉洁文化氛围,等等,但往往都难以根绝腐败。由于官员腐败行为常常伴随财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两高《意见》出台后,官员行贿受贿已非过去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而是出现越来越隐蔽化、期权化、市场化和智能化等诸多新型受贿形态,挑战反腐底线。反腐专家认为,社会民主监督是破解新型腐败的最有效利器。  相似文献   

17.
在一边反腐倡廉,一边腐败案子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人们纷纷寻找廉洁良方。官员的交流被视为当今反腐的有效途径。最近,一位已离岗退位、管理过高级干部的官员发表谈话,认为官员的交流是保持廉洁的良策之一。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理论上说,让官员流动起来,显然有利于遏制腐败,尤其是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团体腐败,有一定的分离、疏散和阻遏作用。但也应看到,在现代化条件下,手机普及、网络发达、交通便利、信息迅捷,流动对腐败的抵消作用已愈来愈小。流动并不一定导致廉洁,流动不是廉洁的决定条件,只是一种辅助性措施。目前,一边流动一…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两高”《意见》出台后,官员行贿受贿已非过去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而是出现越来越隐蔽化、期权化、市场化和智能化等诸多新型受贿形态。挑战反腐底线。反腐专家认为。社会民主监督是破解新型腐败的最有效利器。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20.
腐败现象源于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腐败的决定性原因是主观原因,腐败的发生也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真正的源头反腐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而制度建设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是使官员"不想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