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崟 《党史天地》2009,(3):43-46
2007年12月上旬,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2007]3428号文件下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湖北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综改试验区所试验的内容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中部地区乃至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中部地区乃至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建设与“非显性腐败”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这是中央站在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腐败风险防控问题,建立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安全区”制度,有利于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营造党员干部投身“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达到为“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被国家赋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武汉在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被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因此.武汉必须以速度高于全国、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业绩.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起支点重任。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型综改区"),这对于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经济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都是一次重大机遇。但是,也隐含着挑战和压力,要充分实现试验区的积极效应,需要认真的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8.
胡树华  杨洁 《学习月刊》2010,(20):40-40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面对东部城市群的先天优势.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硬性约束下如何快速发展,这无疑是一个经济运筹学的极大化难题。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告诉我们,提高经济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新。“两型”建设,创新先行!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须解放思想,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两型社会”。为此,必须着力从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长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其粮、棉、油、肉等农产品一直是中央考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省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新构造将有助于发挥农业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基础产业作用.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前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引导作用.给建设两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这就对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和老工业城市,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的大发展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武汉市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这是武汉市建设和步人国际现代化都市的必然要求.是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折和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末,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十七大后新的改革试点区.有改革试验权,没有优惠政策,综改区承担起了探索中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把武汉建设成为促进中部  相似文献   

16.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史上数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发展的脚步因为种种原因不够迅猛.多年来没有崛起。但武汉潜力巨大.2007年中央确定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武汉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有人甚至认为此时的武汉就是中国当前最具黑马潜质的城市。该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让武汉真正地成为黑马?还是要从武汉如何掉队说起.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事  相似文献   

18.
伍建  楚翔宇  彭程 《学习导报》2013,(17):13-15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获得了绿色崛起的“国家动力”。五年多来,湖南按照国家批复的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扎实推进试验区改革建设,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改革试验任务。长株潭试验区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日益成为湖南推进改革创新的巨大平台、引领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集聚海内外要素的金字招牌、为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经验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7年底,国家批准了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决定为武汉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搭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统揽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精髓。前不久,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