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谦虚总受益     
A 君常为一家报纸撰文,称得上是专栏作者了。一天,他从报社领取稿酬后,随即上书店买了一套向往已久的书。在书店门口,巧遇一位也是常为该报写文章的朋友。寒暄了几句后,好友说:“发稿酬了,领了没有?”A 君心里好笑:我已花了一大半了!本想直说,但转念一想,他改口了:“谢谢你,明天我就去领取。”  相似文献   

2.
王点 《工会博览》2010,(2):50-51
临近春节,朋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晾晒自我一年来的所得所失.自然就成为了席间的主要话题。 “股市起起落落,无论怎样,一年下来总算亏盈相抵。”朋友中第一个下海炒股的A君.  相似文献   

3.
“阿蓝,下午开会,有位朋友要向我们‘开炮’呢。”才上班,一位同事神秘地对我说。我一怔:“开炮?”原来,杂文家老烈看了我们今年第9期杂志后,对新辟的“成语透视”一栏的文章有些看法,他要到编辑部来给我们提点意见。说真的,乍听到这一消息,我可有点担心,总觉得那些老前辈一定是挺严肃的,编辑部的年轻人可最怕拘谨。我呀,杞人忧天——见到苏老先生,我们释然了。他言辞尖锐,对“成语透视”一栏提出种种质疑,但又是谈笑风生。什么“开炮”呀,大家谈得可融洽了。是的,我们的编辑年轻,我们的杂志也年轻,这就更需要听取多  相似文献   

4.
“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马上就要迎接它的两周年纪念了。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杂志社收到了大量的信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大部分朋友在关心广州的市政建设,也有许多朋友关心着开放改革中的许多新人新事。一九八七年的第二天,我们收到了八七年第一封建议信,信上日期是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可能,这是八六年最后一个加入“假市长”行列中的人了吧。这位广州港口机械制造厂的谢宝桂朋友提出:设立“广州市集资建天桥办公室”,统一领导、统筹安排集资建人行天桥的规划,等等。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州市民积极争当“假市长”,外地的同志也不甘落后,纷纷为广州提了许多建议,这之中,有辽宁的中学生,河南的乡干部,大西北的工人等等,我们向这些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在一九八七年里,许多“假市长”正在思考着如何去继任,更多的读者朋友也在试探着迈进“假市长”  相似文献   

5.
冯仑 《法制博览》2008,(14):18-18
钱心跟着人心走,有两个故事为证。“非典”时期我卖了一个公司的股权给一个私人企业,好几亿的项目。我和那个企业的老板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偷跑到杭州,住在另一个朋友开的酒店里。朋友也不敢说我们是北京的,反正不出去,吃的喝的都准备好。我就在那谈出让股权的事情。我和那个朋友商量说,我们太熟了,不好意思谈,不如先让下面的人谈,如果谈不拢我们俩再出面。  相似文献   

6.
干部的味儿     
各种戏曲的“走台步”,什么“虚拟动作”、“程式动作”等,都得靠演员练好些年,我们今天有些干部走的“台步”,无师自通。一个小伙子朋友和我叙话,他说:“我对一些干部身上的味儿,有研究。哪一级的,权大权小,权虚权实,都写在身上。我一看,就知道。”我说:“旧社会相面的,靠一看二问。”他说:“今天的,不用问.”我说:“人也怪,为什么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哪一级,哪一职,都随时随地想着,并随时随地表演出来?”小伙子说:“这叫存在决定意识。当然在家里不摆,在老子面前不摆!”  相似文献   

7.
与米卢对话     
从米卢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他就处在了漩涡的中心。他被我们描写着,被我们评论着,被我们质疑着,也被我们批判着。然而镜头前、话筒前的米卢永远是三缄其口,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他熟练地运用“太极推手”,巧妙、圆滑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即使与他成为朋友,米卢讲话也不是无所保留,特别是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米卢不愿批评任何人。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这可是我们私下说的,你要保密!”从这一点上说,我不是个合格的朋友,偶尔我会将他的“私房话”告诉读者,但这只有一个原因——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卢,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对中国足球的改造,了解他在中国经历的一切,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与经验。米卢经常说,他尊重每一个人,他努力做到善待每一个人。他说得非常认真,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不过,偶尔在他心情舒畅或极度郁闷的时刻,老米也会用一种沧桑的口吻对我说:“LILY,终有一天我要给你打开我的日记本,让你了解所有的一切!”对面是老米的一阵沉默。我接着道,“你不用给我看什么日记,我只想要你一次发自内心的倾诉,关于过去这一年半。”  相似文献   

8.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5)
在今年十分寒冷的春节期间,“城市故事”版块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贺卡,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关心和支持,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期望和鼓励。内蒙古的龙丽丽朋友不但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封贴满祝福话语的长信。她的信中说:“我收到了你们杂志的贺卡,但没有你的名字真是遗憾,不知我可否加入到你的朋友的行列里来,成为‘城市故事’大家庭的一员?”看着信,我想,她应该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不是吗“城市故事”正是在每一个像丽丽这样的热心朋友的关心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已经由“城市故事”的朋友成为“城市故事”的作者的张潮从遥远的贵州遵义打来的,他为所有的“城市故事”的朋友送上了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祝福。第一次,编着“城市故事”一份份稿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在编写,我真切地感觉得到,我是和你们一起,编发着这个版块,奉献着一份真诚。当春满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把“城市故事”编写得更好吧。欢迎来信来电来信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收 邮编:510050 热线电话:(020)3800404  相似文献   

9.
朋友从香港旅游回来,带给我一块手表,告诉我这是香港众多地下钟表作坊仿制的劳力士赝品。接过来一看,外观和国产老上海手表几无多大差别,唯一显眼的倒是表盘正中几个英文字字母。“ROLEX,就这几个字值钱!”朋友笑着说。我没有在意,就戴上了,这一戴倒戴出一段怪味历程。没几天,在清谈的办公室,腕上这物件就被一位喜欢吃比萨饼的哥们盯上了。“R—O—L—E—X”,他捉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1992,(3)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他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却不甚被人理解,人们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好人”,现实中不存在。朋友问,老人是政府信访处的干部,他能在你的《上班一族》里出现吗? 我回答他:当然可以,省长也是“上班一族”呢,怎么一个普通干部会划在其外? 由此我想到,世俗的力量真不可低估。有的人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成是整个世界,习惯把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当成是全人类,习惯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殊不知,天外有天!其实,上班族中,最幸运的不一定是你,最倒霉的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们需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就像那些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员,看他们执行任务时铁面无情  相似文献   

11.
中秋前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诗句常使人萦萦于怀。这种乡土观念,对远离家乡投身特区建设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究竟还有多大影响呢?笔者就此访问了珠海特区的10余位内地招聘人员。乡土意识淡一点的好在接受访问的朋友中,对“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之类传统乡土观念的否定,有着惊人的一致。从西北某大学辞职来珠海的Z君的观点是,乡土意识应该“淡一点的好”。来自江西的摄影家L君甚  相似文献   

12.
在香港,“外星人”的意思是此人很难接触,不通人性,和地球人脱了节。香港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长大了就表现出以我为核心的性格,对人不理不睬,对事不闻不问,故此也称为“外星人”。广州是否也有“外星人”呢?前不久,广州的一位朋友请我吃晚饭,在北京路找到一个馆子,落座之后,我试向服务员小姐问了一句:“有没有三菜鱼?”那位小姐回望一眼,便不哼不哈地返回自己的岗位。朋友点了五个菜一个汤,谁料吃到第三个菜就接不上了,我不得不再向刚才那位小姐询问,但她好象不懂我的语言,依旧不哼不哈。直到朋友准备结账了,第四道菜才端上来,而那位小姐总算启开金口:“其他的菜没有了!”我们真是可  相似文献   

13.
年轻的感觉     
近几年,来往的朋友尽是些比自己年轻好几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比我年长的朋友看不惯,就说我怎么竟跟小孩子玩得来呢?他们都很不理解。交年轻的朋友,甚少受人呵护。你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就要求得到这些年轻人的珍爱和重视,又或者希望他们尊重你的自尊心。就象我曾认识的一位年轻朋友,他智力超群,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他却偏偏是个鄙视女人的家伙。记得一次吵架时他对我说:“我是不会迁就人的!”而我则反唇相讥:“你连怎样踉人相处都不会,还谈什么迁就!”跟年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出了三连问:"工会是什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福利?为什么要让我们交钱?"作为一名工会人,我认为这三个问题的背后暴露出更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对工会组织不了解,对工会的认识只限于提供福利这一简单层面。作为85后,我也一度错误的认为工会是一个过去式。但是现在明白,工会组织就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企业和职工。因为职工有需求反映问题,企业也有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工作两年后,我的新加坡朋友杨准备回国。在送行宴会上我请他谈谈对中国人的看法。他说:说实话,你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没有我们新加坡人高,但是,我发现中国人的哲学素质都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这一点我们新加坡人自愧弗如。 看我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你们的哲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你们的“口号文化”上,在中国口号几乎无处不在。像“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  相似文献   

16.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1)
元旦伊始,“城市故事热线”与她的读者一起迎来了喜气洋洋的新一年。去年10月,我曾经在“热线”中告诉读者,如果谁愿意与我们同行,请来信告诉我。几个星期里,几百封信函应约而来,在一个又一个深秋的黄昏里,我坐在办公桌前拆信,心中一片收获的喜悦和温暖。亲爱的朋友,收到我的贺年卡了吗?收到我的祝福了吗?你们的名字,已经被录入电脑,记进了我们的“热线档案”,在新的一年里,请您随时留意“城市故事”专栏,也请您随时留意您的信箱,我们将随时与您联系。为了丰富我们“城市故事热线”的内容,更详尽地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今年1月号起,“热线”推出每月一个策划专题,为渴望帮助的读者解难答疑。这一期,我们的专题是:面对高考。针对冯江同学和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们面临高考的压力和困惑,我们编发了“高考‘状元’成功秘诀”一稿,希望能对有关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读者朋友,您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请来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95,(12)
当这一期杂志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向1995年说“再见”了。带着对过去一年的不舍,也带着对新的一年的憧憬,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辞旧迎新。回首过去的一年,在纸张大幅提价、报刊竞争愈烈的状况下,《南风窗》的全体同仁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一个个改版计划的推出,一篇篇好稿的争取,而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我们这一份信心和力量的,始终是你们——读者朋友。新的一年里,竞争还在,艰难更多,而我们也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你们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要,你们的支持仍在,我们就会永远与你们携手,共创明天。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版块,除将继续在“热线”中保持与读者的沟通之外,还将向广大读者征集形形色色的“城市故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大都市的曲折离奇,您将您所知道和所经历的,告诉我,我也将我所知道所经历的,告诉您,好吗? 来信来稿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邮编:510050热线电话:3800404  相似文献   

18.
谁的遗产?     
出于爱好而非职业的原因,2005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在甘肃、青海和新疆进行了一个多月时间的民间音乐考察,甘肃和青海的“花儿”、新疆莎车县的十二术卡姆和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极深地打动了我们。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的歌声和淳朴的民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丹麻花儿会上,一个醉酒的土族小伙子在为我唱罢了花儿之后,接着手持数码录音机的我的肩膀,有些口齿不清但非常真诚地一遍一遍对我讲:“你们听。我们也听,不好吗?”半年以来,这句话常常回荡在我耳边。他是希望我能把录音复制一份给他,让他也能听到自己的歌唱。类似的请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19.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终结了吗?新望: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改革“改完了”的议论。我有一个感觉,人们多年来对改革形成的共识正在边际递减。为什么说“改完了”?就是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所以转轨也就初步完成了,改革当然也就改完了,主管改革的“国务院体改办”这个机构自然也就撤并了。还有的人认为“改不动了”,是看到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再改可能要碰到坚硬的石头。有很多体制内的精英、  相似文献   

20.
搭错错车     
《南风窗》杂志的阿祥君两次来访约稿,他的彬彬有礼的(有序的)、热烈诚挚的(富有粘性)的还具现代味的(带诱惑渗透力)的语同,象晨露润过的蛛丝:他还抬出我的多年好友相助,于是他就升格为朋友的明友(即明友),这一来,蛛丝就变成柔软的蓝尼龙绳了。我跑不脱了。别挣扎了,我对自己说,我放下了正在写的短篇小说《爱因斯坦:正处级》,听候发落。“我们开辟了个栏目,叫‘搭错车’。很多人在人生旅途中搭错了车,搞了自己不想搞的事业,几经迂回才上了自己该坐的车。这番经验很有意思,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