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认识图式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结构图式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图式本身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主体认识对象的选择、解释、判断、预测甚至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败都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构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注意图式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动态结合,注重社会实践,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程庆红 《学理论》2010,(7):60-60,63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有限性必然限制了人的认识活动,主体认识活动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认识主体的有限、认识对象的有限和主体实践的有限,认识的有限性使认识局限于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伊仁业 《理论探索》2001,1(2):16-17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对世界的改造形成了人的实践活动并限定了其内容;世界对人的改造形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并限定了其内容。在人与世界改造与被改造的双向互动模式中,既不是单纯的实践模式或认识模式,也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这种双向互动模式可以称之为实践-认识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深化改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康万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支配,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从认识论角度讲,思维方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把握客体的理性认识方式,它具有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功能和主体通向客体的实践功能,以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实践观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在理论上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1.突出了实践过程中认识主体的巨大作用认识源于实践,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又必须充分发挥主...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意向性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意向性行为在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中赋予感觉材料以意义,并使它们成为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化内容显现于人的意识并为意识所体验.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对象作为实践客体,在交往实践中成为多重主体交往得以发生的中介客体时,交往实践活动建构对象的意义,实践决定相对于多重主体的多重意义.从对象意义来源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实践,认识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8.
对于主体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大多从认识的角度加以考察,使主体问题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这显然是有益的。然而,人的认识活动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其它活动,如改造活动、价值评价活动、审美活动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社会自己的运动,既是社会的主体性活动,又是社会的对象性活动。改革实践的这种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和对象性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又是通过社会在改革中既把自己设置为主体、又把自己设置为对象的双向自我设置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中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今天的改革,是正确地认识和实行改革、使改革达到预期目标所必须把握的一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认识客体包括客观事物、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三个要素。主体在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对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进行反映、选择和观念重构的同时,又将主观思维指向实践活动本身,对实践活动进行超前建构、反馈调节和价值评估,这就是实践性认识。由于认识活动是一个“个别=一般”的双向互补过程,相应地,实践性认识也是一个在从获取实践信息到揭示实践规律的同时,具有从实践规律到实践信息指向的过程,这就是实践性认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群众路线认识论,是蕴藏在毛泽东同志著述中的一个杰出的认识论思想,需要深入研究和开发。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作为认识方法的群众路线是由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通过哲学升华而来。群众路线认识论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它是熔群众史观与实践认识论于一炉,作出的新的理论建树。群众路线认识论,是从认识的主体交流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理论,揭示了认识活动又一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军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但人的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的支配,因此,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与之相关的意识——法律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兼具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意义。一、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并且是有复杂系统的有机体。从时间绵延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流动着的时间进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社会历史过程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既不是脱离人的纯粹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也不是由人任意决定的纯粹主体性的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既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又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因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就象一座桥梁一样,使立客体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是实…  相似文献   

14.
人的活动与社会制度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丰富多样的社会制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制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体现出某种异己的特性,对这种异己社会制度的扬弃和超越,正是人作为能动主体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昭示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自己称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而且尤其强调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实践既是主体的又是本体的。所谓主体的,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相对于自然界或外部世界来说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所谓客体的或本体的,因为自然界发展到今天已决不是原先那种“天然形态”了,而是已经人化了,也就是说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改造过了,因此对自然界就必须从主体、实践方面来理解。实践同客体一样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本文打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实践的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实践,即人的感性活动,除了作为经验事实外,其独特性在于,它还蕴含着澄明人的存在的开启性,昭示着向未来敞开着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证成了现实的人,又生成了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人的生成之基础,是对人的存在的澄明,是对人的解放的关怀。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蕴含的这种品质,才使哲学真正地"在"起来,才使人的存在丰富起来,真正地走向了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世界与自然世界、思维世界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由主体对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的认识所积淀而成的知识化的世界,是传统认识论中的客体涵义所无法包容的,却又实实在在已经进入到认识客体范围,成为主体所把握的对象世界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看,知识世界包括符号、知识意义和知识实践三个层面,探索主体对这一世界的反思活动,就成了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是重大政治问题,又是理想生活问题。它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一种与思想活动、生活行动和社会运动相互贯通的总体性和长期性过程。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意识的形态,说明它不等于但又依存于、倾向于思想解放,它和思想解放融合在主体的生活世界之中。这是基于哲学世界观的认识维度。解放思想作为生活意识的形态,就是主体直面生活的开放态度、是主体从容生活作为发展意识的形态,说明它是推进全社会更彻底的思想解放、更协调的科学发展的社会精神气质。这是基于哲学发展观的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根本思想、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必须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随着人类社会对人在宇宙中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确立,人类认识的座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建构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    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就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水华  钱伟民 《理论导刊》2006,42(10):34-36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