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政治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要求政府更新理念,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新时期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有其特定的内涵,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经济体制转型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条件的“优越”与“陷阱”并存;政治体制改革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确方向的“催生”与“颠覆”并存;网络时代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和地位的“建构”与“解构”并存。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主体的平等性、身份的隐蔽性、意愿的自主性、内容的复杂性、手段的多元性、形式的集体性、机制的草根性和类型的多样化等八大特征。总体上,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将呈现一些新趋势,需要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3.
关颖 《前沿》2013,(3):45-46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网络的特点,为公民政治参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不论是从结构上还是运行机制上都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当今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国内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主要成果的梳理,来分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原因、特点、方式、影响等多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同时,对未来推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付国锋  许文胜  郎君立 《传承》2013,(11):64-65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消极参与、狭隘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从众性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广大青年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通过政府信箱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开始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面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及渠道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青年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构成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本文从背景理论和基础理论两个层次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中的一个崭新课题,虽然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取得了重要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议题选择问题,参与过程的无政府问题,参与结果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问题。宽容精神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升青年网络参政的质量,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网络参政秩序,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网络参政文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宽容精神培育需要全社会形成宽容的风气,尤其需要培育青年的共识意识和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许鑫 《传承》2010,(30):118-1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和公民信息需求量的膨胀,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大众民意通往高层的"直通车",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当代青年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公共平台表达意愿、参与政府对话,这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面对网络政治参与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的现实,各方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推动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给中国当代的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网络本身"双刃剑"的特性,使其产生了一定负面性,如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可能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不平等等。因此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深深地影响到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生活领域,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兴起,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青年是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本研究对国内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论坛进行了两轮网络观测,收集和整理了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论坛发帖。通过文本分析,从社会行动理论视角总结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并提出了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面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交汇、理性和非理性交织、潜伏性和爆发性交替等特性,其正面效应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推进政治参与的深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效度,而负面效应则会弱化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造成信息不对称,危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公民权利等。为此,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持畅通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科学引导,确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合理规范,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加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培养等措施,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吴亮 《电子政务》2013,(3):54-60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方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网络民主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分析了网络民主的特点;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参与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网络民主和政治协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在政治治理上应采用网络民主和中国特色的政协制度结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其网络政治行为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具有鲜明的特点。青年参与网络政治对我国的民主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加强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实现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发挥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网民的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现象已经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公民利用网络平台参与政治,表达诉求,以此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网络政治参与既不同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又与其交织。它建构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20.
网络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愉悦的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网络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网络舆论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民意表达新渠道;网络参与使传统政治参与体制面临新挑战;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恐怖主义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