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电子职业培训中心介绍上海电子职业培训中心上海电子职业培训中心(BerufsbildungszentrumfürElektroberufeShanghai)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Hanns-Seidel-Stiftunge.v.与上海仪电控股...  相似文献   

2.
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是其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解读: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内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社会机制视角,探讨参与培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基于质量控制与管理视角,考察培训的质量控制机制和方法。本文认为,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运作,既有经济合理性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协作,也有较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它依靠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体系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从小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一代年轻人对考试似乎抵触情绪越来越少见,反而展露出一种“熟悉感”。有年轻人最初选择考公考编,只为过上想象中“躺平式”生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新民周刊》发现,以“00后”和“95后”为代表的当代年轻人对于考公考编的想象除了“稳定”之外,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有困惑,又敢于寻求变化。更有一部分年轻人,将考公考编视为一种新时代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日青年为对象,通过比较他们高中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学习、生活观念和行为的不同,以及两国大学生对现在及将来生活观念的不同,意在揭示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年轻人成长过程的差异,为今后年轻人更好的成长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金姬 《新民周刊》2023,(16):18-21
<正>青少年要有参与意识,树立起“天下事就是我的事,与我有关”,这就是主人翁的精神。时代总是把历史的重任赋予年轻人,但年轻人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的舞台,并请来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立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张涛甫等诸位学术大咖担任评委。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技能型人力资本无疑作为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日本企业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表现出大企业青睐专门技能学校毕业生、企业培训与公共职业培训紧密结合、由员工本位主义向以企业本位主义转型、企业日益重视员工职业培训等新特点。日本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继续发挥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自我开发、函授培训和轮岗培训等传统模式作用,而且还创新了GPC和工业学园等新模式。日本相关经验启示我国也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培训与公共职业培训相结合、不断创新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  相似文献   

7.
德政府决定在职教改革中推出《青工小证书》宋健飞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其“双元制”的特色,开创了高质量职业培训的先河,长期以来向德国各行各业的第一线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技术、业务人员,为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享誉世界,被各国尊为楷模。然...  相似文献   

8.
从德国职业进修公司谈德国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培训大体可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学校教育系列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针对的是中学毕业生,它是在职业学校和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场所进行的,注重实践环节;另一块是成人教育系列的职业继续教育,主要针对失业者、(受到失业威胁的)在职者、未完成或未受过职业教育的青...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对德国职业培训市场进行分析。培训市场在其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员和企业协商沟通需求的途径,也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德国的职业培训市场兼具劳动力市场和培训服务市场的特征,且其劳动力市场为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培训市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各参与主体具有激励兼容性,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还能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变得更加容易;其顺利运行则建立在各方接受的职业教育标准、健全的社会利益代理及合作机制、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在分析德国职业培训市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姬 《新民周刊》2023,(26):18-21
<正>人人都以为“上岸”后,就是康庄大道。然而“上岸”背后,其实是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各有各的不易。和走出体制“下海”经商相对应,“上岸”也成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专有名词,虽然这个词后来又可以适用于年轻人的所有重要节点——考研上岸,相亲上岸……考公上岸,似乎是所有“上岸”方式中最令人艳羡的一种,尤其在就业压力较大、外企和大厂纷纷裁员的当下。但辛辛苦苦地过了独木桥后,年轻人又过上了怎样的体制内生活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越南《年轻人报》2010年和2011年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考察《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定量分析表明,《年轻人报》赋予中国全方位的关注,对与中国政治、经济相关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报道。定性分析表明,《年轻人报》中的中国形象是矛盾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共存。一方面,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得到《年轻人报》的充分肯定,并且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与多国关系紧张,中国国内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商品质量等问题受到关注,中国被认为对越南的主权构成威胁,中国产品挤压越南产品的市场空间,中国出口的假冒伪劣产品威胁越南民众的安全。基于《年轻人报》上大规模语料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马锐 《法国研究》2013,(3):69-72
2012年法国失业率又创新高。弗朗索瓦·奥朗德面对经济周期性衰退与劳动市场刚性因素造成的失业顽疾,推出了“未来就业合同”与“代际合同”,一方面通过降低劳动成本来鼓励企业雇佣更多劳动者,另一方面帮助年轻人与无资历劳动者获得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3.
周洁 《新民周刊》2023,(31):68-71
<正>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爱乐之都·青春季》从来都是一个有野心的节目。“破圈很难,但我们作为一档文化推广节目,应该承担起这一使命,创新音乐剧打开方式,促进音乐剧文化的年轻态传播与市场繁荣,带给音乐剧行业一些新的思考。”周末去哪儿?当下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是:走进剧场,看一台音乐剧的演出。的确,走在上海环人广带,到处可见“剧圈元素”——背着《灯塔》帆布袋的观众,拉着行李箱在各个剧场之间赶场的游客,带着剧目场刊在演员出口等着SD的音乐剧女孩.......经过二十多年的观众培养、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音乐剧已然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非虫 《新民周刊》2022,(32):42-43
在元宇宙时代,我们看中的不是交互方式的改变,而是底层逻辑的改变。不会再有一家超级公司做一个应用供3亿年轻人使用,而是3亿年轻人共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点,远比交互变的更沉浸式来的让人兴奋。  相似文献   

15.
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妇女贫困问题。本文考察了韩国妇女贫困问题的产生、现状和表现。作者对妇女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指出相当一部分贫困妇女的贫困来自于上一代贫困的沿袭,本人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等。而养育子女则给贫困妇女带来了新的负担。并指出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住所问题、健康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等。为此,政府在制定妇女脱贫政策时,要从社会福利、维持收入以及创造就业岗位与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2,(28):66-69
在你匆忙下判断之前,不如先换好装备走上场,亲身体验一回,或许有关它们火爆的原因,心中已然有了答案。持续多日的高温没能阻拦魔都年轻人的运动热情。周末晚上,当微风拂过,站在北新泾高架下的洛克公园,或是闵行古北的名都体育场,到处都是年轻人痛快地挥洒汗水。  相似文献   

17.
中枪初老症     
孙毓华 《新民周刊》2012,(21):80-81
如今,年轻人也"老"字不离口地倚"少"卖"老"起来。如今,年轻人也"老"字不离口地倚"少"卖"老"起来。这不,"初老症"前不久迅速蹿红后,成了网络微博的常用词。而"初老症测试表"",80后"们早就自觉地一一对照,根据症状,  相似文献   

18.
<正>拳击猫Boxing Cat Brand位于上海新天地的拳击猫,是这家精酿啤酒品牌的旗舰店。从外观上看,它很好地契合了新天地商圈周边的风貌;走进店内,还是精酿爱好者们熟悉的工业风设计。这家精酿酒吧的目标客群是精酿初级入门爱好者。店内的一些细节的设计,也显示他们想要吸引的是那些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9.
3月9日,韩国国际合作署国际培训中心正式启用。这座8层楼的建筑设有9个报告厅,90间客房,一个礼堂,一家餐厅和若干其他休闲与娱乐场所。韩国总理金钟泌,外交通商部长洪淳被以及许多国家驻汉城使馆的使节出席了中心的开幕庆典。金总理在发言中说:我们希望国际合作培训中心将起到一种象征作用,以缓解地球村中的若干问题并迎接新的21世纪的到来。国际培u;冲心的主要工作是对外传授韩国在经济计划、贸易与投资、管理、农业、环境和保健等领域的发展经验与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人员提供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今年该中心计划从全世界95…  相似文献   

20.
陈冰 《新民周刊》2023,(26):6-7
<正>考公考编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但这也阻挡不了大学生们夺得编制的心。每年的国考、省考、事业编成为了大学生们扎堆对决的现场,狂奔在考场间的大学生,和狂奔在求职现场的大学生数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一代年轻人对考试似乎抵触情绪越来越少见,反而展露出一种“熟悉感”。在就业压力与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份稳定,成为许多人求稳之后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