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正>今年以来,苏州市姑苏区政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政协履行职能的新思路、新方法,主动作为,同心协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大局———产业转型、古城保护方方面面都献计出力。姑苏区政协成立以来,就把做好古城文化保护、关注城市品质提  相似文献   

2.
张怡中 《湖湘论坛》2008,21(3):42-43,4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指导方针。企业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又好又快发展,把实施"精品 差异化"战略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筑牢企业文化基石,把创新和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卫军 《今日浙江》2008,(19):52-53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创意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如美国把创意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日本称之为“内容产业”,而在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则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把创意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当今时代,面对“新经济、互联网”、“高通胀、高物价”的挑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辟增长新蓝海,对于杭州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0,(10):5-5
广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侯元 《前进》2013,(3):46-47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让文化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雪荣 《政策》2013,(8):40-4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描绘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蓝图。黄冈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底蕴深厚,1.74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们立足黄冈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把黄冈传统文化、红色  相似文献   

7.
王家宏 《当代广西》2011,(14):48-48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据悉,这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表明国家把桂林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将一副历史重担交付给了桂林。  相似文献   

8.
汪啸风 《今日海南》2006,(11):10-10
●我们一定要把文化看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的产业和事业,并且与经济结构调整,与招商引资,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要紧紧围绕需求来策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注意弘扬优秀文化、倡导健康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育需求,培育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钟国伟 《世纪行》2011,(4):11-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广电产业建设是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情况,对我省的广电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我参与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韦广雄 《当代广西》2005,(21):26-27
最近,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广西和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定。这是自治区党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重大战略决策。桂林作为广西文化大市、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文化建设在广西各市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理应走在建设文化广西的前列,为建设文化广西探索路子、总结经验贡献力量,为建设文化广西打造亮丽名片。一、丰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桂林创建现代文化名城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祁晓红 《中国发展》2008,8(4):70-74
现代有竞争力的城市都是产业集群和城市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所以城市的发展也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新文化的形成的动态的综合性过程。要想建设一个立意新、功能专、起点高、理念超前的城市,必然要实行科学策划和统一的开发。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城市化的加速期,大中城市的扩张日渐成为中国城市化低成本推进的首选,该本文立足中国现实,探索由产业集群、城市扩张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长福  叶素红 《中国发展》2008,8(3):107-110
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状要求城市文化进行个性化塑造,这不仅决定了城市竞争力,更能决定城市命运。该文试从城市文化个性化塑造出发,阐明城市文化的内涵,提出城市进行文化个性化塑造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城市文化个性缺失问题,提出了塑造城市个性文化的对策,以期推动城市文化个性化塑造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厦漳泉同城化在建设闽南大都市区、推进闽南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对区域社会整合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保护提供新契机。而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厦门,则负有带动大都市区域经济集聚发展、引领区域社会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值此背景下,“厦金合作”将拥有更广阔的腹地支撑和发展纵深,同时也应赋予更高的发展立意:不只是经济合作诉求,还应着力在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多元推进。厦漳泉同城化为厦金合作提供了新的作为空间,也为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以同城化理念贯穿厦金合作,推进“厦金同城化”,进而“厦漳泉金同城化”。这一新思路,对于促进海西建设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生态支撑力和民生保障力为依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主轴,以投资驱动力、区际联动力、消费拉动力和文化资本力为动力的动态反馈调整系统,呈现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和特色中国三大图景。因此,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增 《思想战线》2007,33(3):86-93
只有当文化力融入生产消费过程之中,文化力才具备了生产力的特质。文化力经过与经济力、科技力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形成了具有崭新功能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就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模灰色系统动力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柳州市城市规模变化趋势,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对影响城市规模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社会系统压力、经济发展、投资和工业发展是影响柳州市城市规模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柳州市2010年的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兰州-西宁经济区可能包括的城市入手,利用断裂点模型通过计算首位城市断裂点距离、断裂点处场强以及各个城市辐射半径,界定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市及其辐射层级结构,发现兰州一西宁经济区是双核心结构;在东部呈现出以兰州为核心,辐射白银、定西、临夏、红古等次核心圈层;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宁一平安为核心,辐射乐都、湟源、民和等次核心圈层。通过位序——规模定律测度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市体系结构,发现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市结构体系发育水平相对较低,首位城市兰州的垄断地位较强,呈现出“孤岛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市委做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推进我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决策,其重 要战略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干部、市民的创新意识,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符合现代化 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建 设学习型城市所产生的冲击力,将大大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旅游者向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但许多西部名城的旅游开发长期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中,难以有效的跨越式大发展.本文在旅游体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ASEB-SWOT矩阵分析方法,针对性的对西部名城旅游目的地TDCS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找出面临的优势、机遇和劣势、威胁,逐步改善和加强TDCS自身的活动、环境、体验和利益,促进西部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章伟 《中国发展》2011,11(2):71-75
该文阐述了珠中江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通过珠海港与中山保税区"双核心"架构推进珠中同城化,进而以珠中同城化推动珠中江同城化发展的构想。为此,可把珠海港打造成为中山的"虚拟海港",把中山保税区打造成为珠海港的"虚拟保税区",然后以这两个虚拟港区作为核心,在形态上、资源上、功能政策上实现保税区与珠海港政策共享和联动开发,突破区域行政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