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周易》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周易》典籍最闪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今天,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如何实现自强,做到自强不息,文章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自知自信是自强的前提,理想信念是自强的力量之源,身心健康是自强不息的基础,奋发进取是自强不息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一、传统文化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我们伟大的哲人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精神。早在《周易·乾卦》中就有记载:“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四季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它启发了我们的祖先要效法自然界做人做事要有不…  相似文献   

3.
《周易》起源于古代戎羌部落周民族的数字崇拜宗教巫术,中经“数图易”阶段,最后发展为通行本《周易》的完成形态。《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占筮术是最高级的巫术,不具有“科学预测”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周易》及其占筮曾发挥过“决嫌疑,定犹豫”、“神道设教”和“通天下之志”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彻底清除《周易》占筮这种愚昧迷信的巫术,同时要大力发掘、弘扬《周易》的光辉哲学思想和无穷人生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周易》早于西方明确地提出管理的权变理论,它强调管理应该依“时”、“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必须以遵守“中”道为原则。以《周易》中的《乾》、《革》两卦为例,它们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周易》是天地之道,《尚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经》是先王之泽尚存下的无邪之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因为传承了经学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思想价值系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顺天而动 ,不失其时”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 ,《周易》强调 :“时”本于“变” ,“时”即是“变”。在肯定“时”的本质即在于“变易”的同时 ,《周易》进一步提出“谨始慎终”忧患意识和“随时而动”的时效观念 ,强调“时”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易》存在明显的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但比《周易》更早的《归藏易》和《连山易》皆不主扶阳。《归藏易》是黄帝易,重阴、重地道,与《周易》崇阳、重天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黄老道家主张致虚守静、清净无为、谦退守柔的思想,正与《归藏易》的精神相符。《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源自《归藏易》,渊源于黄老道家,故《内经》中亦无明显的扶阳倾向。扶阳派学者所称引的《内经》扶阳思想相关条文,实无明显扶阳倾向。  相似文献   

8.
《周易》博大精深 ,其中不仅含有治国之道 ,而且蕴含现代领导干部的居官之道 ;透过《周易》 ,昭示出 :崇德、谨慎、勤政是领导干部的立命之本、护官之符。告诫领导干部“崇德”才能“广业” ;“谨慎”、“勤政” ,为人民谋利益 ,才能居业  相似文献   

9.
从《左传》看抗震救灾精神之源远流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举国表现出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从《左传》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对救灾赈灾就非常自觉与重视,甚至以盟约的方式明确救灾责任。面对灾害,一方面,诸侯国内部组织自救,另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相互救助。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思想、精神与传统,这个优秀传统在汶川大地震后绽放为“5·12”抗灾精神。  相似文献   

10.
对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初始定位,以及对过程中的应变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能做到正固守中、纠过补弊。正固一词频繁出现于《周易》之中,守中则一直是老子《道德经》中强调的,作为中华民族智慧高峰的两部书中的精华,一直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保和太和”是《周易》的核心,而“保和太和”实质就是“协调”。“保和太和”也是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原则,是支配其他管理思想的价值观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条件之一。《周易》论“协调”对企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把宇宙看作一个自然的有机体,认为“和”乃是天地的基本组成,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个思想来自于《周易》、《内经》八字易象等的易象思维方式。《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和的,卦象之和与否取决于阴阳的位置;《内经》认为阴阳与五行是宇宙间的力量与功能,和谐与否取决于这几种力量之间不出现“太过”与“不及”;八字易象认为事物和谐取决于,一是事物的内外部结构是否合理,二是能否帮助事物中对和谐有益的要素,同时对有害于和谐的要素进行压制、打击。  相似文献   

13.
《周易》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通过占筮来揭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蕴含了企业用人之道 :“刚柔立本”的组织原则 ,因刚柔立本是《周易》的基础 ,也是组建管理机构的一条总原则 :“仁义守正”的用人原则 ;“聚人曰财”的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14.
大学之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据此,道当是脱于物外又凌驾其上的精神与理念。道即精神。大学之道,即大学之精神。唐代崔憬释道云:“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外,即道是也。”可见,道在扶外,道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导向与支配的功能。由此,大学之道于大学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道可道,非常道”,故探讨大学之道实非易事,笔者不揣浅陋勉强为之,发表一筅之见。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在哲学、道德、文化、科技、维护和平诸方面,都曾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把传流不息、神秘奥妙、国内外文化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周易》大道挖掘整理,弘扬光大,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国家建设、世界和平,都是很有价值的.笔者试图就《周易》经传文字中记述甚多的“中正”之德与“和合”利贞的关系,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专家学者指正.一、“中正”为德,对此为:“和合”为行,为用太极两仪为道,“中正”为德.对此凡熟悉《周易》及儒学经典的,不会有异议.《周易》64卦中,关于“中正”或分述“中”与“正”的记载,至少有45卦之多,并明确表述“中正”是大德、天德、龙德、圣德、君德、大人之德.“乾”卦的“龙德中正”,“刚建中正,纯粹精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卦的“黄中通理”,“正位君体”,以及“需”、“讼”、“师”、“(女后)”、“大壮”等卦辞中的“位乎天位,以中正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等等.从表面,从卦象看,“中正”多是体现在二、五爻中位、正位、尊位、当位上,实则为借卦象讲义理,说德,论吉,倡仁,明义.如“乾”卦释“元亨利贞”,就是借此阐明仁、义、礼、知四德.  相似文献   

16.
略论“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瞻养,即给予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而忽略了另一种赡养——精神赡养。其实,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该是“赡养”的重要方面。 一、传统孝道中包含“精神赡养”的内容 《尔雅》云:“善父母曰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  相似文献   

17.
《周易》和易学的主干是“易道”,我们学习、研究易学 ,目的是要从“易道”中寻求蕴含于其中的博大精深的智慧 ,重新理解和认识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祛其糟粕 ,取其精华 ,继承和发扬易学所竭力弘扬的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和极深研几、与时偕行的智慧 ,以此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实现廉政"中国梦"的重要指示。《周易》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廉政智慧,充分挖掘《周易》中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廉政"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笔者拟从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谈一些体会,就教于与会的同志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我国古代没有“中华民族”这个名词。1911年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才有中华民族概念,但这不等于说古代没有中华民族实体。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历史,越是研…  相似文献   

20.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