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怎样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个社会主义企业家?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重大问题,已日益受到经济界、理论界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注。 不久前,由上海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主办,有三十九个大中企业和有关金融、理论、新闻等单位的两百多位代表参加的“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0,(45)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奖荣誉奖。颁奖仪式于2000年9月30日在上海市政府举行,此奖由上海市长亲自授予。 白玉兰奖于1989年设立,是上海市政府为表彰上海的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士而设立,由上海市政府审批决定。 靳羽西女士是一个美籍华人企业家,人们更称她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第一人。早在1984年,羽西在美国公众电视网(PBS)上实况转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 周年在天安门举行的游行和阅兵,使西方观众目睹了新中国的巨大进步,打开了解中…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新世纪第一个中国企业家活动日吸引了全国近300位企业家聚会上海,为中国企业家如何面对全球化竞争煮酒论剑,建言献策。在这个被视为将于今秋召开的APEC相关会议的“预演”的会场上,却时有呼噜声和手机、BP机声传出,最后会议组织者不得不动用无线电讯号隔绝系统。 与会的企业家中,不乏各行业顶尖级企业的“掌门人”,百忙中抽身相聚,商讨加入WTO在即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话题,事关中国企业和  相似文献   

4.
周毅 《瞭望》1994,(15)
引出一个“大话” 上海提出在201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金融意识刚刚复苏的中国,不少人可能说这是说大话。 但这个“大话”,不仅激起了国人的热情,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自1991年第一批外资银行被批准进驻上海开设分行,至1993年已迅速增加到26家。 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也在他们心里引起一些疑问,他们在上海到底怎么样?他们能赚钱吗?他们怎么看待上海及上海的金融前景?但有一个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外资银行非要急匆匆地往中国、往上海拥挤?这不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吗?  相似文献   

5.
吴宇  陆斌 《瞭望》2000,(25)
也许是一种巧合,’99《财富》全 球论坛上海年会召开不久, 历经13年的中美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而最近中国与欧盟达成人世协议,美国国会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议案前夕,美国亚洲协会又选择上海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第11届企业年会。 朱镕基总理在亚洲协会本届企业年会的开幕致词中说:“伴随加入WTO的重要契机。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未来的巨大商机,不仅属于中国企业家,也属于全世界那些有远见和魄力的企业家。拓展中国市场将是推进世…  相似文献   

6.
俞建拖  方晋 《求知》2011,(10):40-42
2011年6月24吕至26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国际金融体系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中美金融研讨会在美国纽约举行。来自中美两国金融界的一百余位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围绕“金融市场监管与竞争力”、“中美双边投资”、“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3,(47)
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学者、企业家“改革开放十五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前不久在湖南举行。会上,就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敏感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一个共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7,(10)
“让宁夏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上得起学,这件事我要做好,还要让我儿子继续下去!”宁夏企业家陈逢干如是说。2006年4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典礼隆重举行,陈逢干名列“2006十大慈善家”第九位。组委会给出的上榜理由是:一个不愿意别人走自己曾走过  相似文献   

9.
上海很多企业家都知道“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并且乐于成为它的成员,因为这个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很对企业家的“胃口”。一些厂长说,除了家庭、企业之外,“金三角”是我们第三个“家”。 为企业家服务的宗旨 这家俱乐部是上海最早几个在改革中诞生的新型社会活动组织之一。两年多来,共吸收会员800多名,来自700多个工商企业。上海209个大中型骨干企业,  相似文献   

10.
一张区区100元面额的“豫园”股票,几天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堂堂皇皇登上了8800多元的价位,行家断言,一周之内便将涨破10000元的“天价”。 现实的“股市蜃楼”,震动了上海。 这个中国最大经济都市的股市,参与者大约1300万上海人的十分之一;近百户工、商、农、科技、金融、文化界的大中型企业;庞大经济结构中冶金、轻纺、化工、汽车、微电子、旅游等传统或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1.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原来具有的某些优势正在衰减。在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前,上海提出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更符合上海实际的发展战略目标。学者、专家和经济界人士认为:把新技术“嫁接”、“注入”到传统工业中去,是上海传统工业希望之所在;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扩大和开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以进一步发挥上海作为科学技术“龙头”的作用,是上海的历史责任,大力发展包括商业、金融、交通运输以及信息、咨询、律师等在内的第三产业,服务于全国,以实现城市功能的战略“转移”,是上海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 ,但中国现在却没有真正的企业家 ,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让“次政府”权、责、利统一起来从而具有“准股东”资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使企业领导在企业家成长道路上乐于竞折腰 ,必须截断企业领导的“仕路” ,使其无仕途可图 ;必须堵住企业领导的“退路” ,使其无懒可偷 ;必须防好企业领导的“邪路” ,使其无机可投 ;要给予企业领导合法的“财路” ,让其劳有所得有利可图 ;还要形成一种主要由市场选择企业领导的大气候。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s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就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的紧迫性以及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上海的作用等问题作了重要的指示。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367页)尽管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文字不多,但内容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办好一届成功、精彩的世博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提高。”上海市长韩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非常精炼地描述了上海“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22,(8)
1月9日,由瞭望智库主办的第六届新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发布了《2021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以及“十四五”开局金融行业系列示范案例。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兴才计划”获评“优秀消费者体验信用产品示范案例”,并入选《白皮书》。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0,(40)
一个道地的北方大汉,喝了30多年黄浦江的水,兼有燕赵的粗犷和南方人的精明。他领导着一家2万人的大厂,很少见他犯愁叹苦,有一种在当今厂长中难得的洒脱和自信。这是一种对各种困境抱有自己哲学认识的洒脱,是对自己特定角色充分把握的自信。 他,就是全国优秀企业家、上海第三钢铁厂厂长侯树庭。 受国家委托经营国有资产,中国的企业家在这个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原则。他们对“赔钱的买卖不做”这条“金科玉律”另有解释 “什么生意都做,就是赔钱的买卖不做。”对于  相似文献   

17.
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到处一片“要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议论声中,我不敢说中国的企业家就是容易“露怯”的企业家,但我却敢说中国的企业家是不大注意“细节”的企业家,当然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五国”元首第6次会晤6月14日在上海举行,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上海五国”过去五年的蓬勃发展,正式决定吸收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并作出重大战略性决策: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改为“上海合作组织”。次日,“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隆重举行首次元首会议,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了“成立宣言”和打击三种“恶势力”的《上海公约》。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盛会。它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明显加快:第一个短期资金市场成立;第一次突破条块分割,实行跨地区的横向资金融通;第一家民间金融企业诞生;第一笔代理股票买卖成交;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开业……。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解放前,上海曾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全国有五十八家银行的总行设在上海,上海金融机构同全国的银行钱庄组成了金融网络,对全国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6,(24)
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成员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六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六国决定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