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征中红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郭淼长征中,红军处于流动作战中,后勤保障工作成为红军军事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能否实现战略转移的重大问题。红军在长征中边打边走,日夜作战,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没有有组织的人民群众进行支援配合,没有后方安置...  相似文献   

2.
红二十五军之所以取得长征的胜利,与其卓有成效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部队具有主动向党中央看齐的高尚政治觉悟,对全军上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设法发动各种力量扩大革命队伍,还不断强化战士们的作战纪律和群众纪律,在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的同时,也树立了红军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长征金曲——《打骑兵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李伯钊合写的《打骑兵歌》,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最爱唱的一首歌,它激励着红军指战员们勇敢地同敌人的骑兵作战.这首歌的歌词流畅,曲调铿锵,它在红军中广泛传唱,可说是长征部队中的流行金曲.  相似文献   

4.
正据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统计,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只有18岁,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长征中,有没有年龄更小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两个婴儿跟随自己的父母走过雪山草地。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当时中央不允许小孩参加长征,但是,如果被国民党发现谁私藏了红  相似文献   

5.
正据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统计,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长征史料也显示,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25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长征中,有没有年龄更小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好几位领导人的妻子曾生下子女,包括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刚刚出生的婴儿或被迫遗弃,或半路夭折,只有两个婴儿跟随自己的父母走过了雪山草地,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其中一位幸运儿,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30年代,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在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中,有一支部队先后参加了他们的行动,这也是唯一参加过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行动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红九军团(后来改称为红三十二军)。由于其规模不大、精干,宜于机动,且经常执行牵制性任务,毛泽东称赞其为“牵牛鼻子的能手”,周恩来赞誉其为“战略骑兵”。  相似文献   

7.
人生感悟     
“在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位天真活泼、能歌善舞的女红军战士饿得不行了,便多吃了一口已分给自己的干粮,殊不知却违反了红军保存势力而‘节食’的纪律而受到严处! “红一方面军的后续部队刚刚爬出草地,便发现  相似文献   

8.
正导语: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几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在长征途中,红军队伍远离根据地,却能够掌握最准确的战略情报,指挥层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作战决策,从而赢得先机,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部队。长征途中,他们  相似文献   

9.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确保红军能贯彻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党重视从思想上对红军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使红军能自觉执行民族政策;党和红军领导人身体力行,认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行动上给红军自觉执行民族政策做出了榜样;党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为民族政策能被红军贯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红军能在恶劣困难条件下取得长征胜利,根本原因是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军队。正是因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红军形成了坚定的信念、自觉的行动、顽强的作战能力、严格的纪律、平等的官兵关系等优秀特质。红军每到一地,都开展广泛的宣传,并以实际行动感召群众,维护群众的利益,由此,红军获得了长征沿途群众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群众为他们筹集粮食、衣物,并踊跃参军。在长征中,红军还从中日民族矛盾出发,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和人民群众一起,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红军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月至3月间70多天的时间里,是长征途中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但实际上,四渡赤水期间的,红军并非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其绝妙之处在于实事求是,不拘俗套,根据形势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最终为长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既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即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红军作战的决定性作用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2.
正长征前,刘伯承曾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长征开始后,因反对军事顾问李德错误的作战指挥,被李德免职。李德训斥刘伯承说:"你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还当什么参谋长!"随后,刘伯承就被派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在长征中,红五军团是后卫部队,为整个红军部队的安全保卫部队,因此任务最艰巨、最危险、也最困难。刘伯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带领部队边走边打,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拼死阻敌,最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长征胜利的基本经验。这是被长征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受重挫的主要原因,是临时中央的领导犯了严重错误红军长征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从我们方面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离开了根据地,没有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并且处在不断的流动作战中,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从敌人方面看,蒋介石组织了几十万大军对红军围追堵截,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在红军渡过大渡河前的8个月的万里征程中,几乎经常处在敌人的包围中,无日不战。此外,蒋介石…  相似文献   

14.
正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向沿途百姓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动员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和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同时,红军在长征中严明的纪律以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事迹,通过群众的口口相传,在长征沿途广为流传。长征故事的传播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对长征进行宣传,向国统区群众和国内外人士宣传红军的英勇  相似文献   

15.
宁化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据资料,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个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  相似文献   

16.
长征路上,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红军中的文化宣传工作者,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时间,写了许多优秀的宣传鼓动作品,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起到了“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作用.彭加伦就是其中卓著的一个.彭加伦(1906—1970),江西奉新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开展革命斗争.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一军团宣传科长、红军陕甘支队宣传部长.在长征途中,他及时写出了富有宣传鼓动作用的歌词,谱之以曲,配合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鼓舞红军指战员满怀豪情地胜利前进.其中有三首歌词,曾在长征部队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7.
宁化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据资料,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个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  相似文献   

18.
宁化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据资料,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个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20.
平凉是红军长征途经甘肃地域最广、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央和红军领导人驻足休整;在这里,红军建立过多个红色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在这里,红军实现了长征大会师.平凉大地上遍布着长征英雄的足迹,长征精神已深深浸入这片热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