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和研究有所深化。围绕马克思共产主义概念,共产主义思想的萌生转向、演进逻辑、核心思想及阐释范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多重意蕴和深广旨趣,丰富了共产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和路径。未来深化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概念、理清内在逻辑、明确核心主题、创新研究范式,推进共产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其一生丰富的理论活动中,并没有留下专门论述人权问题的著述。他在《德法年鉴》上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他难得的集中研究人权问题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人权问题的阐述,不仅形成了他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而且对于促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以不同方式推进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某些阶段,经常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跳至《大纲》,然后再到《资本论》第1卷。有关最近出版的MEGA2中的主要手稿的研究为我们更详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发表于美刊《哲学杂志》1983年第7期(总第80卷)。艾伦·布坎南(Allen E.Buchanan),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特聘哲学教授,著有《人权、合法性与暴力的使用》(2009)、《正义、合法性与自决--国际法的道德基础》(2003)、《伦理学、效率与市场》(1985)、《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1982)等深具影响的学术著作,是一位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国际法、市场理论和马克思哲学等领域都富有建树的哲学家。他在这篇书评中继续阐述了他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所阐释的思想,透过这篇书评,我们能够看到布坎南对伍德在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阐释马克思对法权概念的批判以及阐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方面的赞赏,但布坎南又不满意于伍德  相似文献   

5.
共产主义理论的实践论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 ,实践论转向是马克思发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以实践论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践作为感性活动是人民群众创造世界的伟大活动 ,实践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不是直观的产物 ,而是以实践论的哲学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作为自我批评的原则 ,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国家观"进行批判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现代国家观"的重要文献,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与教育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科学教育的前提下,政府不干涉教育;二是在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宗教解放"的历史使命下保障"信仰自由";三是在国家与经济组织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生产合作社不沦为旧的国家机器之工具的前提下,经济组织与国家互不统属;四是创造性地提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并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具有管理性、民主性和暂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德裔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和新左派思想的倡导者而闻名,他早年曾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做过胡塞尔的助手,但比起他的老师们来,马尔库塞具有更浓厚的现实批判精神,他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解读马克思的哲学,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审美的乌托邦思想结合在一起,并将其引向社会批判,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诉诸自由理性的实现和对现实的否定,这一点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批判精神,同时,他在现实的意义上提出了"乌托邦的终结"的思想,依此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谈论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本文通过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指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所展望,而且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他反对以康德式的"应然"来表述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诉诸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式的内在批判立场。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主谓关系的批判具有规范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到那时,人类能力就是目的本身。这些伦理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在价值追求上的契合或融通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铺垫。事实上,这个常识性推断存在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漏洞。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中"求变"思维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秉承"弱者逻辑",整合"求变"思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与下层民众的思维同构,从而使"求变"思维发展为迫切改变生存现状的强烈冲动和革命行动。因此,发生学意义上"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思想变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为本文的基本观点提供了逻辑验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叙事建立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这种叙事的基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它把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目标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注点。无产阶级的"头脑"和"心脏"的关系、社会革命的策略与目标的关系、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通过明确的话语叙事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其话语叙事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和能动性,担负着思想传递、政治批判和教育群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德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其现实基础,德国"哲学"是其思想外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揭示其德国"哲学"前提;同时还剖析其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实质,进而指出其症结及本质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路对于当今国内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总体上而非仅仅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在各个阶段对"生活者"概念的理解。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的存在,认为生活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异化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经营生活的状况,认为"生活过程"的概念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中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重新从消费的视角出发解释生产,指出将物质生活作为"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过程来把握,是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而产生的理论路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破坏,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印共(马)既不同于印共(右翼),也不同于印共(马列),在国际共运中实行一种所谓"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对"欧洲共产主义"持批判态度。它对"欧洲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批判,集中体现在兰纳地夫最近撰写的《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立场》一书之中,该书约有四万余言(七十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部分)详尽评论了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圣地亚哥·卡里略的论著《"欧洲共产主义"和国家》。第二部分是评论法共成员埃迪诺·巴利巴尔(Etienne Balibar)论著《论无产阶级专政》。这里摘要译编的是第一部分。文内标题是原书所有(原书小标题较多,用其中的一部分)。文内引用的卡里略的言论参照了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的《"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一书。  相似文献   

14.
邓晓芒 《南风窗》2010,(9):93-93
<正>30年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面谈到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有的是"野蛮的儿童",有的是"早熟的儿童",希腊人则是"正常的儿童"。当时很自然地就把我们中华民族归入了"早熟的儿童"。后来听说张光直先生把中华文明"正名"为正常的文明,希腊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特例",这是把早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学者奥尔曼论马克思的辩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刊《科学与社会》2003年第67卷第1号刊登了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贝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双城记》,摘自奥尔曼的新著《辩证法之舞:马克思的方法的步伐》(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文章借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之名,认为马克思主义向人们讲述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双城记:一座城宣称拥有自由,实际上没有;另一座城是关于真正的自由的,但在地图上找不到。作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实际上是科学、批判、幻想和革命战略的综合体;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如果不把握辩证法,就既理解不了资本主义,也理解不了马克思;而要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就必须把握好“内在关系”和“抽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哲学讨论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以及对自由主义的理解的变化,这一经典命题亦需重新探讨。剑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特别是对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发现与回应,构成了从洛克式自由主义关注自然法到哲学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强调"第二自然"的历史语境。正是在市民社会解剖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开创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阐明了自由主义理论在"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上的逻辑背反,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对抗性历史本质,实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的科学批判和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7.
使哲学现实化是实践哲学的目标和旨趣,本文沿着马克思、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这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对实践哲学进行了梳理。从实践哲学的外部条件看,实践哲学的发展必然与提出此概念的哲学家们所处的时代紧密关联,这是实践哲学的必然条件,也是本文阐述实践哲学的理论视域。从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看,本文强调实践哲学面临着同样的哲学问题,即二律背反的问题,而实践哲学的发展实则也是在历史中回应二律背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是现代反贫困事业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它不是一种外部批判,即对私有财产本身的批判,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内在批判.只有站在这样的原则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共产主义与反贫困的本质关联.同时,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为新时代反对贫困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高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深嵌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部过程.尽管现代思想史上出现过三次重要的贫困反思方式,但它们都未真正澄清现代社会贫困的生成机制与本质根源.只有马克思剖析出现代贫困是由资本导致的,即贫困事实、贫困现象与贫困规律都是由资本生产所决定的.作为理论指导与原则高度的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公平正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平正义制度的构建.其公平正义思想不仅对人类正义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人类对公平正义的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及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哲学的贫困》重申了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观点和原则。同时,通过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经济学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已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新唯物主义来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一著作不但厘清了经济范畴的来源,确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也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