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弗·恩格斯与彼·特卡乔夫的论战中形成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及其导言,基于理论批判视角对特卡乔夫所持的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有力驳斥,与此同时又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之曙光,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正面阐述。扼要言之,其阐述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前景已呈现出明朗的革命趋势,以及对此已明朗革命趋势的原因分析和多维度预想;阐述了此已明朗革命趋势的经济维度和政治维度,指出即将到来的俄国革命必将是一个包含多种维度的整体性革命,即不仅仅是经济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多维度社会革命;阐述了此已明朗革命趋势必将对欧洲社会发展形势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蕴含着双重阐释结构:就表层结构言之,是对《〈流亡者文献〉三、四、五》尤其是对《〈流亡者文献〉五》(《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的继续检视和完善;就深层结构言之,是在新世界历史条件下对西欧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上的重大隐忧与殷切期望所展开的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批判性分析。该跋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阐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针对革命隐忧与期望,俄国民粹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俄国村社的存亡,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走向与历史条件的关系等问题,展示了富有历史远见的先进认识,是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成为人们认识以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为典型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窗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发展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与俄国民粹派围绕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列宁认为,为俄国"寻找另外道路"的民粹派是反动的空想家,他们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建立在主观社会学之上,因而他们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基于俄国无产阶级特定的历史任务,列宁并未因此而全盘否定民粹派的理论,而是辩证地肯定其纲领中的民主主义合理成分。从本质上看,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理论斗争,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沉渣泛起的当下,梳理列宁这一时期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侧重于指出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可以抓住历史机遇探求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独特道路;恩格斯则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动态地具体地分析了民族国家谋求发展的历史条件局限及可能的途径,并指出这一理论对落后国家的适用性。恩格斯的这一探索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他们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考和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发展。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与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坚持用革命辩证法认识十月革命,强调世界历史发展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为东方落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指明前进的方向;坚持用历史辩证法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地论证落后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发展的本质特征,为世界历史时代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在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思想时,人们多是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卡夫丁峡谷”、“殖民理论”等方面入手,很少关注他们所论技术对东方社会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对中国、印度、俄国等东方社会的影响,技术打破了古老中国的封闭与停滞状态,技术引起了印度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技术制约着俄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与前途.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1. 东方落后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即已遇到的问题。 1881年2月,俄国“劳动解放社”的成员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求马克思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前途问题给予理论的解答。她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如下两点:(1)俄国农村公社是否必然灭亡?(2)资本主义是否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必经的阶段?简言之,就是俄国是否必须先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后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注释164,该书第637…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形态问题,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转向。马克思早期主要剖析以英国为"样本"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侧重于在静态分工和所有制的角度下解读社会形态结构,在动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野下把握社会形态演进,初步形成了分析社会形态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晚年着重考察东方社会农村公社存在的普遍性、内在的二重性及其未来的发展命运,在宏观上完善对原初社会形态的认识,考察社会形态的不同演进路径,在微观上分析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独特的历史境遇及其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有关社会形态问题的新认识。正确理解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空间转向,明确割裂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理论本质,阐明马克思晚年在社会结构、动力和发展道路方面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把握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之路何以可能,这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歧见的重大理论问题。俄国村社社会主义的"跳跃论"由于片面强调落后优势,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在第二国际内部,考茨基等人的"早产论"表明了他们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反对态度,卢森堡则对十月革命道路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从理论上回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出发,论证了俄国在占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列宁以"颠倒过来的革命思想"阐述了俄国在革命基本条件成熟时,先夺取政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思想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违背历史规律,而是具有其选择依据。但是,这些国家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正确处理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跨越与文化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以俄国为典型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探讨当代发展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他们提出了一条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落后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阐述了落后国家发展道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为我们科学观察经济全球化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思想武器;开辟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空间,为我们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资源;论及经济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问题,为我们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恩格斯逝世以来,恩格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不过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一时代价值的核心是它深刻地阐明了具体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应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在农村应建立在新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需要国际无产阶级共同努力、社会主义需要吸收世界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1881年3月,马克思在致俄国查苏利奇的信中曾经预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后来由于俄国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的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然而,中国社会却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对此,人们产生了中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否违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疑问。当社会主义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遇到曲折的今天,这一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虽然这个问题并不新鲜,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的结合上来解答这一问题,对于人们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俄国社会阶级和政党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确定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制的构想,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思格斯把未来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种分析是基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作出的。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曾特别注意考察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的与历史常规不同的特殊性,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他并没有准确判断俄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上…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产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等一些落后国家也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农民问题在这些国家的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确切地说,能否正确地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这些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苏俄当时的实践中首先认识到,并且作了深刻的阐述。在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探索和论述了这个问题,发展了列宁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维埃俄国…  相似文献   

16.
俞良早 《人民论坛》2010,(11):32-33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以及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维埃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即列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王锦龙 《传承》2007,(7):32-34
早期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历史考察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阐述了上层建筑领域的"异化"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市民社会"人权观。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纬度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表明了"市民社会"下的人权是利己主义的异化人权,并在初步的实践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人权"的道路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以及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维埃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即列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历程,总体来说是不断前进,但道路曲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对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