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湘潮》2020,(5)
正袁国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袁家台村(今属邵东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8年3月,在毛泽东亲自推荐下,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小酷爱文学,诗词俱佳,有"儒将"之誉。"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1月15日,在指挥被打散后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的激战中,身负重伤的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现了"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相似文献   

2.
正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范家山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北伐战争开始后,袁国平提前毕业,随军北伐。参加了广州起义、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他智勇双全,多谋善断,被彭德怀称赞为"得力助手,杰出的政治家、鼓动家"。他是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高级将领之一。今年是袁国平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新四军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3.
有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在皖南事变中阵亡,有的说是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拔枪自杀。近日笔者在整理馆藏资料中,看到几份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录,其中提到有关袁国平牺牲的经过,本人对照有关史料核实,现整理如下:1941年1月12日午夜,袁国平随副军长  相似文献   

4.
1940年12月底,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为向北移动,进行了战斗编组,组成了三个新编纵队.第1、2、3纵队的司令员分别为傅秋涛、周桂生及张正坤.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5.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安徽泾县云岭驻地出发.6日,行至泾县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将士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然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被迫指挥所部进行自卫,终因粮尽弹绝,除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部队损失殆尽。军部领导人中,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4日军长叶挺也在鹿角山被扣。此后,国民党军队即把重点转向搜捕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人,妄图将新四军领导人一网打尽。本文依据安徽省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日,我新四军为执行北渡命令,将其所辖皖南部队三个支队六个团共计九千余人编为三个纵队,离开驻地云岭开始转移。六日,军部及北移部队在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七个师八万兵力的包围袭击,奋战八昼夜,除少数部队及零散人员突围脱险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兼政治委员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亦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8.
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 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相似文献   

9.
5月26日,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袁国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24日,10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党史军史专家以及袁国平的亲属和家乡代表在南京西康宾馆召开座谈会。缅怀袁国平同志的光辉业绩。学习袁国平同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1927年12月,袁国平参加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师教导团、黄埔军校特务营和部分赤卫队共1000多人,经沙河到达花县。在各团营连长以上干部联席会议上,决定将起义武装改编为红军第四师,推举袁国平为师党代表兼师党委书记,叶镛为师长。徐向前为参谋长。因花县距广州很近,又紧靠铁路,担心广州增援敌军很快赶上来,师党委决定立即去陆丰,与红二师会合。部队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于12月31日抵达广东紫金县黄花村。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月14日拂晓,在皖南事变中指挥部队战斗了8昼夜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部队突围至狮形山北坡,遭到围民党军一○八师的重兵围堵.  相似文献   

12.
1946年春末,鄂豫边区遭受到国民党军26个旅约30万兵力的重重包围,驻扎湖北宣化店的我原新四军部队奉命突围。我军一部佯装大部队牵着敌军主力向东北方向驰奔,而主力则兵分两路,在武汉、信阳之间及柳林、花园之隙,潮水般杀过敌人封锁线,直奔豫西、鄂北及陕南。这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中原突围。 在突围的新四军第十四旅(干部旅),有一支说日  相似文献   

13.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从皖南泾县云岭出发北移。6日,在茂林遭国民党顽固派7个师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经过7个昼夜的血战,终因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谈判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遇难。17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反诬新四军“叛变”,悍然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扬言要把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身处重庆虎穴的周恩来得知后,顿时义愤填膺,立刻打电话给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痛斥他说:“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他满含悲愤地提笔写下了左边那震撼人心的16个宇的诗句,揭穿皖南事变的实质,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将士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被叛徒杀害。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通告,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对国共双方、中国的抗战大局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走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成为国共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乐时鸣 《世纪风采》2006,(5):26-26,25
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今年是他牺牲65周年、诞辰100周年。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创建新四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建设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支部生活》2011,(8):53-53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在突遭8万余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袭击下,新四军浴血奋战7天后,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痛。“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有1300余人突围,其中就有担任军部侦察科长和作战科长的李志高。  相似文献   

17.
正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是其精心策划聚歼新四军的险恶阴谋。1941年1月4日,驻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途经茂林时,突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余人外,三千多人壮烈牺牲,其余被国民党军队搜俘。  相似文献   

18.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血战了7天7夜,终因弹尽粮绝,除约 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在事变中,南靖籍的新四军第三团侦察参谋李锦洲,带领第三营的全体同志突围。忽然,一颗流弹飞来,李锦洲的头部负了伤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86,(8)
四十五年前的“皖南事变”,是我军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当时,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士们准备不惜任何代价把他救出去。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大家敬爱的袁主任悄悄地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今年五月,正是这位壮烈牺牲的我党我  相似文献   

20.
<正>皖南事变前,我在新四军政治部警卫通信排任副排长兼支部书记,并负责替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到军秘书处取机密电报。我一度目睹了部队北移前军部首长紧张、焦虑的神态和冗长的会议争论,预感到事态的严重。1941年1月3日晚,我随军直属队开始转移。当时,我既要照顾军政治部的勤杂人员,还要照管雇请的100多名民工挑着的50多担公文箱。夜深、雨大、路滑,部队行动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