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代以来,在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大趋势下,如何在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中建构一个现代国家,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现代国家建构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要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有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破解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铸魂工程",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农工  相似文献   

3.
明治时代,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的意识是日本精英的主流意识,存在宫中集体的"专制君主"与政府的"立宪君主"之间的对立,"立宪君主"占上风。近代日本建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把天皇塑造为近代国家的象征,通过向民众灌输"忠君爱国"意识,培育出国家的奉献者,这一社会形态在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民易于盲目服从,当国家出现方向性决策失误时,民众疯狂地为天皇所代表的国家献身,最终结局是国破家亡。  相似文献   

4.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高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正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一种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文化素养,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对外赢得他人尊重和对内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要特别重视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当今中国,党的各级领导干  相似文献   

6.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疆意识是由女性身份与宗教、国家、种族这三个外在强势身份共谋与反抗的结果。对其边疆意识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妇女运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协商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国际格局的认知是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国际战略界对极化问题的讨论体现了各国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期望和推动,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之争."单极化"、"多极化"、"无极化"、"集极化"和"非极化"的争论既体现了各国学者认知上的不同,也反映了各国利益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争论与创新当然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政治利益冲突.实际上,学者们对国际格局的理解非常相似,对当今世界的真实描述应是"立体蜘蛛网"模式.各国在政治上的争斗是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单极化阵营"、"多极化阵营"或"非极化阵营".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回归国家利益、构建对国际格局的新认知,及时反思和调整国际战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话语新闻     
<正>1、"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作为各民族国家文化自觉重要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文化深刻的主体转向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建构必须奠基于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培育与生成"自主的"、"包容的"、"负责任的"和具有"超越意识"的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1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对人民日报来说,就是牢固树立党中央机关报意识,包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党报意识党建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意识读者意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国家意识阵地意识,扩大"三个覆盖面"的传播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三个作用"的排头兵意识。党中央机关报意识在今年抗击疫情报道及对美、涉港舆论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也需要在今后的宣传报道等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1.
<正>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自由民主"或"选举民主"作一个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较于西方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个人权利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的"选举民主",更强调对"集体之善"的追求,更倾向于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和社会公平,有助于形成治理国家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内耗严重等现象。特别是中国的"两会"制度,巧妙地平  相似文献   

12.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改革发展新成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31)
正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故宫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浓缩和代表着国家文化的精华。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迅猛发展让"故宫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中国风,这是中国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的表现,也是中华文化彰显影响力并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魂魄。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政党而言,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能否形成一个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清醒坚定、行动上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17.
吕增艳 《长白学刊》2013,(1):113-116
现代意义上的领土意识是世界政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以后才萌生的。中国领土意识的萌生是在康熙帝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边界条约的签订和全国性地图测绘工作的完成。但是,康熙帝的领土意识还很有局限,特别是对海疆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关注国防于领土问题的相关报道,但也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而日本的领土意识萌生于18世纪下半期,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和当时掌握国家实权的幕府中的开明官吏几乎同时具备了领土意识,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国际法上关于领土问题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常州科教城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作为常州市的"创新之核",5平方公里内建有高教园区、研发园区、孵化园区三大板块,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8个国家级平台,其中中德创新园区入选"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连续5年荣膺《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2名,去年被  相似文献   

19.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立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黑土地位于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地的核心区域,是维护我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黑土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降,"中国"一直是学术界重新讨论、反思、辨析的"老而新"的概念,特别是如何定位"中国"的边界。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有主权、领土、边界的现代国家强烈地撞击着"天下中国"之无际有疆(界)王朝形制,是为一。中华传统素以"农正"(农政)为本、为源,"乡土中国"成了共识性概念。"游牧"历史性地被"污名"、被忽略、被失忆,也因此被区隔于"汉族中国"之外,是为二。地理的多重指喻,将"中国西部"历史性地裂化为"中国/西域"的二元对峙结构之中。"游牧"的本义只是顺应自然环境的生计方式,由此演化出的"游牧文明",她一直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是为三。研究表明,以传统的"农耕""乡土"定位"中国"不妥,当以"农耕﹢游牧"定位之,也因此化解了一些历史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