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云 《学理论》2015,(4):82-83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失去道德航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物质愈丰富,幸福感愈低,而无法获得幸福感的人也越容易失去道德航标,这个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重视关于幸福的问题,我们开始追问——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已经对幸福做出了解释。本文根据《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了"幸福是一种合于德行的实现活动"以及"幸福是至善"两个概念,并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研究如何获得幸福。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吴超 《学理论》2013,(15):43-44
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善和幸福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探讨了什么是善和幸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全面认知善和幸福,用理性的思想指导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1)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余纪元先生认为,这种争议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弄清楚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究竟比较的是两种生活还是两种活动。本文首先通过论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得出理论理性优于实践理性的观点,并进而得出通过二者获得了两种幸福且这两种幸福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观点。其次,论述了由这两种不同幸福观所带来的综合论者和理智论者的争论,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看法,最后通过引用余纪元先生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解释来回应这种争论。  相似文献   

5.
王华 《学理论》2009,(18):20-2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自制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一直受到很少的关注与谈论,这与在伦理学中的地位很不相符,着重探讨自制理论的重要性和自制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的内在联系以及自制理论在伦理学中的价值和缺陷,重要论述了自制理论对后世理论的影响和对当今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窦畅宇 《学理论》2013,(15):34-35
伟大的思想千古流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形成的背景、德性观的内涵,核心思想和终极目的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德性缺失和道德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7)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论述"友爱"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友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德性的一种,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论述立论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6,(5)
正马可·波罗与他写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国内外"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许多学者认为,《马可·波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虽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构建今人所指的和谐社会,但如果我们细观《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便会发现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论基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防范社会出现内乱,要以平等和平衡为指导,实施法治和教育这两大刚柔相济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乌托邦社会方案,描绘了乌托邦公民的道德风貌,体现着莫尔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学说。下面试图谈谈个人对此的粗浅看法。可以认为,人文主义者莫尔是从注重人的问题出发而拟定乌托邦方案的。首先说明这点,将有助于对他的伦理思想的评述。注重人的问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特点。人文主义者通过他们各种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幸福。美德伦理学就是一门探讨如何通过追求美德、崇尚美德、达成美德继而获得幸福的学科。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受多元化、多层次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与幸福相关的诸多问题存在着不少困惑,而美德伦理学为幸福提供了很多的认知视角,尤其值得我们用来对现在的幸福物化思潮进行反思。美德伦理学不但为当代人追寻幸福生活打开一个切入点,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包括幸福内涵论、幸福来源论、幸福目的论和幸福教育论四部分.它以浑厚的关怀伦理学理论为基础,对教育领域幸福的缺失进行了拷问,为教育增进幸福提供了崭新的实践路径,绐病态的教育奉上了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7)
正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卷首语中说:"幸福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位世界大文豪的家庭生活就处于这种"不幸"之中。  相似文献   

15.
张慧荣 《学理论》2010,(1):169-170
本文以霍桑三篇短篇小说《海德格医生的实验》、《胎记》和《拉帕其尼的女儿》中的三位科学家海德格、艾尔默和拉帕其尼对身体进行时间和空间向度甚至全面毒化改造为节点,描绘了生态灾难从个体到全局的发展曲线,以揭示霍桑警示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5)
摩尔是现代西方新实在论和英国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创立的直觉主义伦理学在20世纪英国伦理学史上具有康德式的意义,因此被西方伦理学界称其发动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其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作,该书在纯粹理论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伦理学问题交替有机使用直觉主义分析法、绝对孤立法、有机统一性原理来论证和建构其直觉主义伦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证明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他探讨伦理学和科学的区分,说明功利主义不可能有科学的证明;其次他探讨伦理学方法,对直觉主义伦理学和归纳主义伦理学进行分析,说明功利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证明的;再次,对功利主义予以证明。他首先假设人的认知机能和意欲机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然后再从三个方面进行证明:(1)从“可见的到可欲求的”证明;(2)从个人幸福到公共幸福的证明;(3)只有幸福是值得欲求的,其他一切或是幸福的组成部分,或是达到幸福的手段。最后,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吴全军 《学理论》2012,(28):82-83
所谓幸福养老,主要是指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度为目标,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农村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地区之一。笔者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分析出发,提出了在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当前农村实现"幸福养老"进行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十二生肖用于属相并广泛流行社会是在南北朝时期及以后。《南齐书·五行志》和《周书·宇文护传》都对此有明确的记载。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第33章《汗八里城的星占家》中介绍说:“鞑靼人是按12年为一周期计算时间的。第一年定名为狮,第二年为牛,第三年为龙,第四年为犬。这样按年命名,直到12年全部排列完为止。所以,当一个人被问及是哪一年,哪一时生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说生于狮年某日、某时、某刻”。马可·波罗所述中国的生肖与现行的生肖及《元秘史》等元代著作不一致,大概是记忆有误。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伦理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应用伦理学的产生、内容、特征和原则、方法。应用伦理学之所以在当代出现,是有其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学自身发展之深刻原因的。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内容表现为"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怎样应用"三个大的方面。应用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知识体系中与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科,代表着伦理学理论在实际道德领域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使伦理学的讨论从关注一般道德原则规范转向实际的道德问题,凸显了"实践理性"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