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非营利组织失灵的共存表明,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物品活动之中,仅有市场、仅 有政府或仅有第三部门都是不够的,一个健全的社会体系必须同时包含这三种机制和三种力量。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 和第三部门三只手的作用,建立新的公民与政府、市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方式,构建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寻 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均衡点,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2.
汤自军 《学理论》2011,(25):59-60
规制是政府等公共机构的强制力对市场机制的替代,其最初从国家干预主义派生出来,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从公共利益理论到俘虏理论、寻租理论,再到激励规制理论,人们对规制本质及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失灵"逐渐转移到"政府失灵",最终寻求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基础上,如何同时解决"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社会失灵同时存在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低质、低效、低用"。为弥补三重失灵引发的困境,需要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三重失灵"的内在关联并探寻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之道,重塑市场、政府、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结构关系,以达到公共服务供给的动态循环平衡。  相似文献   

4.
市场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成为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市场却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失灵的可能。而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由于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关系导致人们将目光投向二者之外的"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5.
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为了解决医疗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本文结合中国医疗领域的现状分析,认为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院分级体制,逐步建立“守门人”制度;建立合理的第三方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6.
政府规制失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它是政府对市场失灵最通常的回应,其目的是通过采取规制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现象。但理论和实践证明,政府并不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它也会由于自己的缺陷而产生失误,即"政府失灵"。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规制失灵现象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与原因之外,更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根源。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的政府规制改革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借鉴西方国家规制改革的实践,并结合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特定背景,认为:解决中国政府的规制失灵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的放松规制,而是需要确立争强化对规制者的规制,从而实现良好规制。  相似文献   

7.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市场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所为;政府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减少市场干预,有所不为。政府应妥善运用行政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恰当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因此选择相应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政府失灵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政府与政府失灵的内涵入手,梳理了现代西方政府失灵理论对政府与政府失灵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并对西方政府失灵理论进行了批判分析,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政府的管理职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应对“政府失灵”的改革浪潮中 ,形成了新的治理理念。其中民营化理念是政府运用市场力量重新对其职能定位的选择 ,民营化的具体形式与治理理念对于深化政府职能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动干预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工具,运用得当可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运用失当也可能出现“政府失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只有遵循“符合国情、市场优先、有限干预、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注重效率、透明公开”等基本原则,政府干预才能预防和规避“失灵”,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现代市场经济理想的运行模式是政府与市场互为补充,按照各自的界限调节经济运行。其理论依据在于二者皆非万能良药,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征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减少或防范“政府失灵”现象。从提高政府运作的公开、公正方面入手,建立有限竞争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兴起,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力量和范式追入到学术领域,第三部门以志愿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相对于政府的层级控制和市场的私益属性,更适应于后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本文要探讨的是,第三部门作为政府和市场的替代性模式,是否也存在着治理失败的可能性,以及第三部门的治理失灵因何存在“可补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治道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市场失灵和志愿失更,促使人们把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推给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不是通过市场机制,而是通过投票机制和协商民主等反映出来的,但印使这些机制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需求偏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和生产方式上因循守旧.同样会导致政府失灵.实行政府治道变革,吸纳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并在生产中采用契约、外包、代币券等市场手段,将是避免政府失灵、促进公共产品提供最优化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政府失灵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着重阐述了"政府失灵"问题产生的四方面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失灵论"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腐败在本质上是作为公共代理人的公权力承担者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行为,是经济和市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错用,是公权力异化和被滥用的结果。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市场失灵会导致权力获得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会导致公权力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化,从而造成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失衡,进而引发权力委托代理关系失灵。当制度缺失、监管缺位时,腐败收益往往会高于腐败成本,政府官员在对成本收益进行考量后,就会实施腐败行为。而预防和治理腐败,不仅需要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关系,还需要提高腐败行为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6.
张晓舟  王淼 《学理论》2010,(18):38-40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在"转轨"的非常时期,市场、法律体系、各种体制的不完善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在各种利益群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热潮中房地产市场秩序逐步陷入了不稳定的混乱状态,市场面临失灵的危险。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监督和规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市场秩序,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充分履行政府职能。总之,政府在面临今年GDP保八任务的同时更要着力解决人民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通过分析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其与政府的密切联系,探究自身的行为选择,以使房地产市场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失灵"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第三部门生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但它有基本的前提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选举民主、社会自治和独立性的第三部门等。而当代中国的现实,如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第三部门产生的主动性等方面,与"失灵"理论的前提并不相符,所以,"失灵"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生成和发展问题,而需要依据中国的现实从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程鹏 《行政论坛》2003,(3):37-40
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政府失灵直接限制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实施。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失灵问题尤为严重。本文试通过对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失灵的表现进行分析,引发规范的政府经济行为来避免政府失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品供给:市场失灵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品除了具有公共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代理机构,是公共品供给的主体,应承担提供农村公共品的责任。无论是生态保护型、公共服务型的纯公共品供给,还是社会保障型、经济发展型的准公共品供给,都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政府参与,承担起主导性责任。  相似文献   

20.
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及观念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是我国公共部门改革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一项变革,但是,实践表明部分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民营化改革存在认识误区——秉持民营化改革的成效取决于产权的变更,民营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效率至上,民营化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民营化就是私有化等错误观念.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欲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进行观念重构,要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不但蕴涵着公共价值危机,而且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