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3.
弘扬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是大力维护生态环境。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别无选择也是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内含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的支撑。主导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拓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和谐问题都不仅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未来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生态问题的沉重,尤其是生态问题在我国的凸显,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进行研究、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党的核心地位和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为此,就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引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8.
9.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终极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于最基础地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心理平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培养社会成员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的和谐能够促进生产关系的和谐,生产关系的和谐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和谐,二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虽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生产关系的和谐与否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唯一决定。科学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有利于发挥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关系和谐和对生产力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本体论基础;“类生存原则”、“个体性生存原则”以及“共生性生存原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这一建构原则在实质上就是生态和谐化与和谐生态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要求。只有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和谐至上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合重于纷争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铭松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62-65
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合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遍和谐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普遍和谐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理想,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理性的思考:公平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改革是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性上去深化认识,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素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而高素质的人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贯彻人的价值原则,并建立在人的各方面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能力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共产党员的自身形象建设,不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身形象建设的要求应该是内在精神与外化行为、党员意识与党员形象、平凡性与先进性诸因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