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桔子、努力翻爬火车月台的父亲的形象,至今烙印在脑海。"……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初识深沉父爱的感动,竟让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当时的作者一样落下了眼泪。长大后,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目送我们长大离开的背影,我们目送父母垂垂老去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衡洁 《廉政瞭望》2011,(21):2-2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桔子、努力翻爬火车月台的父亲的形象,至今烙印在脑海。“……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初识深沉父爱的感动,竟让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当时的作者一样落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3.
保安副司令成了地下党1938年1月,我的父亲萧中鼎由四川大学上校军训主任教官调任万县地区(四川第九区)保安副司令。因当时保安司令由专员闵永濂兼任,我父亲作为实际上的"一把手",管辖万县地区九个县的民团武装,人称"萧司令"。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脚步     
正"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抚摸到了艰辛……"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道出了天下儿女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每每听到这温情的旋律,父亲"咚咚咚"的脚步声就会在耳畔回响,踏实而厚重。父亲是第一代军垦人,如今已年近八旬,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刻在古铜色的脸上,一双粗糙的大手长满老茧,怎么都看不出是一个执笔几十年的老政工员。他一米八的大个子,十分清瘦,但为人忠厚,勤劳能干。  相似文献   

5.
《福建党史月刊》2016,(3):64-64
正很多人知道陈嘉庚,是因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1891年,陈嘉庚17岁,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生意失败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打拼出了自己的实业。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就回家乡福建集美陆续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除了捐资兴建厦门大学,陈嘉庚常被人称道的还有一件事。他的父亲去世时,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陈嘉庚经过一番打拼,生意稍有起色,就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  相似文献   

6.
正"书呆子气"1902年,父亲出生在湖南衡山县南湾村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名字取自《诗经》中的"桓桓于征"。25岁之前,父亲一直在青岛、上海、广州等地求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当一名建筑师。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父亲看到"大好革命形势就这样被他们给毁了",气愤至极。父亲加入共产党,走出心爱的课堂,奔赴地处湖北南部深山的通城,参加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背影     
今日重读朱自清的《背影》,一种感动溢满心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在拨动着我的心弦,打开我记忆的阀门。逝去的过往就像一组组蒙太奇镜头,一一从我的眼前闪过。那年离开老家回城,是我最后一次站在坎坷的乡路上凝望父亲与我挥手后回村的背影,此后不久,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现在想起来,那最后一次凝望父亲蹒跚回村的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与父亲告别时,他那双昏花的老眼,有混浊的泪水在眼眶中涌动。父亲扭转身回去时,他脚步迟缓地迈动时留下的脚印里,肯定也留下了他恋恋不舍儿远行的泪滴。  相似文献   

8.
启事     
王建成 《新长征》2008,(7):64-64
夕阳西下,年老的父亲蹒跚地从我家走出,向自己家走去。佝偻而厚实渐渐远去的背影,在暮霭渐起的黄昏显得格外凝。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让我一下想到童年记忆中那个春夏黄昏见到父亲背影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正>"做共产党员死了也心甘"1927年4月和5月,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湖南汝城县,敌人将我父亲等30多名农会骨干作为"共党案犯"逮捕,严刑拷打,逼问"共匪"内情。父亲咬紧牙关,一字未吐。被营救出狱后,在党最困难、革命最危急的关头,父亲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完毕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遗产     
正1956年3月,铁道兵8509部队的1800名官兵在团长孙培军的率领下,由汤原开赴虎林,在虎头镇组建8509农场。我的父亲孙友明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他是团长的警卫员。部队驻扎在"一棵树"以后,有一天,团长对我父亲说:"你跟了我多年,不能总在我身边,以后想干点儿啥?"我父亲没多想,直接答道:"我学打铁吧,造开荒工具去!"从那时起,烘炉、风箱、大锤陪伴了父亲一生。我在父亲"当当"的锻打声中长大,其间的许多小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次,队长让人送来一批10米长的钢筋,叫他按尺寸下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进初中的,当时成绩不错,但家庭成分不好,父亲是右派,母亲是知识分子"臭老九""走资派",我成了"黑五类"的狗崽子,所以只能分配到民办中学——九江市湓浦中学。湓浦中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湓浦公社街道创办和管理的民办中学,校址在南门口天主堂南,规模不大,只有初中部。有教工30余人,1966年学生达到最高峰,有八九百人。  相似文献   

12.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13.
赵蕊 《实践》2014,(12):16-16
<正>总在感慨时间的脚步匆匆,岁月的痕迹淡淡,唯独没有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梦想。记得刚来院里上班时自己22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大学毕业就考录到内蒙古检察院,着实让很多同学朋友羡慕不已,带着骄傲和自信走上工作岗位,回首一看已近十年。当时的激情昂扬似乎就在昨天,就在眼前。水木年华的《启程》是大学毕业时同学们相拥而泣唱的一首校园歌曲,"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这句歌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出生在兴安盟,父亲是一名在司法界辛勤耕耘的"老黄牛",公安局、法院、司法局都留下了父亲的足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为了这句话,父亲这辈子没少吃苦头。记得那是1979年,父母带着我和妹妹回老家探亲,那是父母从四川来新疆14年后第一次探亲。在出发前一天晚上,连队的一个职工来到我家,托父亲把他老婆一块带回四川去,说是回老家治病。这个职工的老婆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母亲当时很为难刚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党的99岁华诞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的女儿,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要热爱党,要一辈子跟党走。"这是父亲生前常对我说的话。我的父亲谭炳文(曾用名刘少怀)是1935年入伍的老红军、老党员。当时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父亲的家乡——贵州省大方县,16岁的父亲认定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于是参加了红军。当时他的个头还没有步枪高,军装上衣盖过膝盖,裤子得挽好几折才不绊脚。长征路上,不仅要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忍受饥饿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我的入党路     
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曾经递交过3次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入党。当兵离家的前一夜,父亲捧着一个红布包来到我的房间,当时我还在猜想是不是给我钱。但当父亲打开布包的时候,我仔细一看,红皮本上赫然印着"中国共产党章程"几个大字。父亲严肃地对我说:"海娃,明天你就要去部队了,这是好事。我们杨家总算出了一个当兵的。在部队你要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种人,虽已离去,却永被铭记。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他的背影,几十年来一直映照在八闽大地。他被当地群众尊称为"谷公",他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默默奉献"的好干部,他是我们今天波澜壮阔新征程上呼唤的"四有"干部的楷模。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  相似文献   

18.
爱的礼物     
正"穷也要穷得像一杯清茶,苦涩中带着一缕芳香",这是已故25年的父亲在世时常跟家人说的话。其实,父亲是个文盲,在偶然的机会得到这句话后,仿佛印证着他的心声。从此,就常常拿这句话对我们耳提面命。那时,觉得大老粗的父亲说这样文绉绉的话,忒可笑。然而,以后的生活经历却告诉我,这是父亲送给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而刚强的母亲从未对父亲这句  相似文献   

19.
李建贵 《先锋队》2012,(20):36-37
正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当时,和父亲在一个队,他经常对我说:"要学会吃苦,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话,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从此以后,无论从事井下工作,还是井上工作,我始终牢记父亲的话,用行动实践着他对我的教导。二十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爱岗敬业,人生才会幸福快乐!我参加工作32年,从事管理维修工作22年。在很多人眼里,管道维修工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我热爱我的工作。22年来,不知  相似文献   

20.
怀念父亲     
正父亲去世一转眼已经五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父亲年轻时,在大车班赶大车,他为人真诚、工作认真、积极上进,很快就担任了大车班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班长"这个称呼伴随了他一生。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山区放羊。一天中午午休时,父亲突感右半身异常不适,一起工作的同志急忙开车送往医院,那时道路坎坷不平、路途遥远、医疗条件差,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