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百年风采     
正100年前,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庆是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的重要输出地,输送了以邓小平、聂荣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同时以赵世炎为代表的渝籍青年也从全国各地汇入到留法勤工俭学大军的洪流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金田 《湘潮》2021,(1):10-14
1920年9月11日,16岁的邓小平满怀激情与救国梦想赴法勤工俭学。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由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少年》《赤光》编辑部的工作,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他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工作,声援五卅运动……1926年1月7日,由于身份暴露,他在法国警察前往他住所之前离开了法国。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14,(15):38-38
正1926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22岁的邓小平和十几名青年由法国赶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6月,在填写该校一份《党员批评计划案》时,他在"做什么工作最适合"一栏中这样写道:"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邓小平对宣传工作驾轻就熟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已经显露出善于做宣传工作的特长。其时,他一边做杂工,一边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杂志的编辑工作。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并用本名和化名发表文章。因刻  相似文献   

5.
李富春     
李富春,长沙市人,1900年5月22日出生。1918年夏毕业于长郡中学。在新文化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认真学习新思潮书刊,常同蔡和森、蔡畅等探讨救国、改造社会的道路。1919年10月31日同李维汉、张昆弟等赴法国勤工俭学。旅法期间曾当过火车司机,参与发起建立勤工俭学励进  相似文献   

6.
邓榕 《学习导报》2012,(16):43-43
拍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想法始于2004年。那一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了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主要讲述我的父亲邓小平在法国历时五年多艰辛而坎坷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我们全家人看完这部电影后,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正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广大青年学生中曾经掀起一场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年轻的邓小平就是在这股热潮中,从广安来到重庆。在重庆,邓小平深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氛围。他和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运动之中,参加了重庆学生抵制日货的斗争。在一场场使人热血沸腾的运动中,邓小平更坚定了自己爱国救国、振兴实业的思想。这无形中对他以后世界观的形成和革命实践活动的进行,具有相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习邓小平著作,不但要学习他的思想理论,学习他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学习他的革命风格。这样才能把他的著作学好、学透。 1975年整顿期间,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又带领全党大刀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期间,在风雷激荡的革命活动中,向警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蔡和森。为进一步寻求救国的真理,他们双双乘上央克莱蓬号邮轮,远涉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5  相似文献   

10.
林德光是我党印刷界的老前辈。在海外筹办印刷《救国报》、《救国时报》,其后,在武汉在重庆,在延安,在东北,一直承担党的报刊出版、印刷工作。他是一位毕生以铅字为武器的革命战士。 踏上革命征程 1907年1月,林德光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村。由于家境贫寒,1927年底到意大利谋生,1930年又到法国做工。到法国后,认识了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何以端。何以端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法国水泥厂担任中国工人的翻译兼记工员。何经常给林德光讲革命道理,并  相似文献   

11.
正五四运动时期,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国大地兴起了一场青年知识分子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一大批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到欧洲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有数以千计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来到欧洲文明的中心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他们通过勤工俭学掌握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立志归国后通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踏上留法之路1912年,吴玉章、蔡元培、李石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李卓然1899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家,在武昌求学时,就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0年他与周恩来、蔡和森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傅钟、邓小平等转苏联学习政治、军事。他回国后于1931年到达中央苏区,先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任总支部书记,后又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公室秘书长。李卓然是幸运的,在外学了马列主义政治军事理论,一到根据地就与朱德、毛泽东两位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一起工作,这特殊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这是他在长征中的每一关键时刻方向不迷失的原因之一。他写道:“对毛泽…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寻求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1920年底,经受五四风暴洗礼的周恩来,决定赴欧洲勤工俭学。在欧洲求学期间,他在考察推求中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在斗争实践中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人创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为共青团思想建设指明理论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赴法国留学 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中。 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等90名中国学生,在上海登上了法国邮般“安特莱波”号,从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万里征途。3天之后,邮船途中驶抵香港。当时船上一个名叫冯学宗的四川巴县学生,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记述了香港当时的情形和学生们的一些感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国"是近代中国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青年毛泽东在救国理论与实践中都曾受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但他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最终摆脱了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不仅是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本文主要论述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和伟大贡献.一、实现祖国统一,是邓小平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是伟大的、虔诚的爱国主义者.他16岁那年便怀着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抱负,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寻觅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他70多年的战斗生涯中,始终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而斗争.“民主革命时期,他为拯救中华而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振兴中华而奋  相似文献   

17.
正1923年3月,年仅19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离开了法国夏莱特的哈金森橡胶厂。实际上,哈金森橡胶厂对邓小平不薄,在他留法勤工俭学最艰难的岁月里,工厂为他提供了工作机会,尽管他已经辞过一次职,依然接纳了他。但是,邓小平下定决心离开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据他本人回忆,主要是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同年6月,邓小平离开夏莱特市前往巴黎,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油印岁月"。  相似文献   

18.
两次伤寒,大难不死 邓小平回忆自己:“一生中患过两次伤寒,一次在法国,一次在长征以后,两次都差点死掉。” 邓小平第一次得伤寒,是在法国为追求救国真理进行勤工俭学。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工时长,工资低,生活不好,生病是很容易的。病倒后,大家很着急,又没有钱,只得把他送到法国的公共医院,这里条件差些,却是免费的。医护人员对这位远道而来的矮小的中国学生给予无限同情和关心,使邓小平的伤寒不断好转,最后康复。出院后,还去疗养院疗养了一个月,也是免费的。就这样,邓小平战胜了第一次伤寒的侵扰。 邓小平第二次得伤寒是在1936年12月,即西安事变前后,这次又病得很厉害,什么东西都不吃,吃一点东西就会把肠子戳破,没有办法就煮点米汤喂他。他时常昏迷不醒,西安事变爆发,他隐隐约约听到几句又昏迷过去。萧克将军对邓小平的女儿毛  相似文献   

19.
<正>萧朴生,中国共产党旅欧小组创始人之一,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大力促进青年觉醒,引导他们接受革命思想,指导华工、华人、勤工俭学生开展反帝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萧朴生英年早逝,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但邓小平却对萧朴生终生铭记,并将他如何成为自己革命引路人的过程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进军西南,邓小平戎马一生。他既能上阵破敌、功勋卓著,也曾治国安邦、下马编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硝烟弥漫的前线,邓小平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图书和杂志,如晋冀鲁豫边区创办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北方杂志》等。1970年,在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一批古典名著的消息后,正下放江西参加“劳动改造”的邓小平,及时委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的秘书赵子昌,请他代为购买这批书籍。当收到全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这些精神食粮后,他非常高兴,彻夜研读。除了军功、政绩之外,邓小平与新闻出版事业同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