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玛丽娅1947年12月21日出生在英国伯明翰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兄弟姐妹10人中排行老二。她的父亲是伯明翰一所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玛丽娅从小就勤奋好学、乐善好施。学生时代的玛丽娅就知道黄河、长城、“四大发明”,并且熟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她还知道中国是龙的故乡,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充满了向往,产生了“到中国去看看”的想法。1967年,玛丽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主攻音乐专业,兼学交响乐指挥。勤奋和聪颖,使她很快在众多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朋友和我说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朋友是聋人听不见、不会说话,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说话很好、听力较差,两个人经常去逛街。每当她们一边走一边打手语聊天的时候,她的朋友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哑巴,总是一边打手语一边说话,而且要比平时说话声音高了好多,惹得旁边人都回头看,搞得她很不自在。朋友说:她也不愿意在  相似文献   

3.
张曼娟 《乡音》2015,(3):49
朋友在一个基金会工作,最近需要应征新血,她每天要面试好几次,发现要挑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原来并不容易。都说人浮于事,看起来事也浮于人呢。那天,朋友说起她在面试年轻人的种种心得感想,提到一个条件都还满不错的应征者,她后来并没有录取她。"为什么不录取她?"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吗?"朋友想了想:"她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太年轻了。她才只有二十岁呢!"我愣了一下,然后问朋友:"你当年  相似文献   

4.
她开设世界上第一家美容院,并创造出了一个新职业——美容师;她是第一个将维他命加入护肤品中的人;她创出世界上第一款防水睫毛膏;她出生在一个启蒙美的家庭,并结交了最令人羡慕的艺术家朋友;她选择了最有品位、地位和创造力的爱人;她用两位化学家朋友研制的护肤品开启她的事业;她始终在不断进取,从不停步。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有自己的色彩,找准了属于自己的色彩,也就找到了你的自尊和自信。”干西蔓说,她来自辽宁抚顺,先后在天津、日本读过大学。在日本工作期间,一次到香港出差回来,一位从事色彩顾问行业的朋友皱着眉头看她大包小包的衣饰:“西蔓,我发现你买的这些东西都不对。你整个人呈现出暖色调,可你买的这些服装都不是暖色系。”朋友还向她推荐了一本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股市疯涨的2007年,很多朋友都开始炒股。有钱的炒股,没钱的,借钱或者押了房产也要炒股;懂得金融的在炒股,不懂金融的,现学现用也在炒股。面对一个日益高涨的大牛市,做了多年发财梦的民众都沉不住气了。橘子在喧嚣的炒股热中却显得异常"安静"。橘子是学金融的,在金融圈工作,许多好朋友都在炒股,她却迟迟不肯入市;终于入市了,也只拿出一点点余钱,"娱乐一下"——她这样评价自己的炒股行为。事实上,橘子是我的朋友里最懂得股票的,也是最懂得理财的。她毕业后嫁得有为才俊,做一份白领的工作,薪水不菲;她在家里执掌财政大权,每月记账,把余钱按不同财务需求分别打理,存银行、保险或者买基金。她生活得既富足安定,又深谋远虑。她不炒股,或者说,不下大力气炒股,是因为她"曾经沧海。"她年龄不过27岁,却已经经历过上一波股市的疯狂与大起大落。面对股市的喧嚣,她比别人有更多的远见和淡定。  相似文献   

7.
赵辉 《台声》2008,(5):62-64
多年前,在朋友的聚会上,曾经见到李度,当时并未多谈,只是很随意的聊了一些她唱过的那些歌。前段时间,又听到李度久违的声音,一曲《倾城》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和她聊音乐时的情景。初春的北京,和李度坐在咖啡馆。她说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尽管早已不是第一次来,但每一次来到这里总能让她有惊喜之处,在她心中北京和台北一样都是她最爱的地方。 说起李度,很多人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明天我要嫁给你》、《难以抗拒》、《爱一个人恨一个人》、《为爱犯了罪》,人们记住了她唱过的这些歌,却忘记了她的名字。李度笑称,唱了20年更愿意听者记得她唱过的这些歌,而不是把她当成明星只记得名字。李度是一个率真的人,如她的歌一样。记得多年前朋友曾说,听李度的歌,像是一个陪自己坐在床边的朋友。当软弱的时候,她的歌劝自己;糊涂的时候,她的歌骂自己;哭泣的时候,她的歌疼自己;再度找到幸福的时候,她的歌温暖自己。  相似文献   

8.
马冰 《半月谈》2005,(9):68-68
当知道朋友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的时候.我很难过,并决定帮助她渡过难关。我首先跟她说,离婚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她的错.不应该责怪别人.也不需要自我忏悔。作为朋友,我没在她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情绪和行为都跟过去没有什么两样。我甚至到过朋友的家里,找过朋友的妈妈,希望地不要表现出好像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相似文献   

9.
无声胜有声     
《创造》2016,(Z1)
正看过池莉的一篇短文,非常感慨。她的大意是,语言并没有多重要。她说有个朋友嫁到德国,语言不通,她们当时都觉得夫妻之间损失了多少交流的乐趣?很多年后去德国见到那个朋友,却让她意外,朋友的状态非常好:大花园,漂亮的混血孩子,自己画的油画,没被生活的风霜侵蚀的女人,活得顺适妥帖。那位朋友淡淡对她说了这样的话:"语言并不重要,有时眼神的交流和动作更重要。"真应了那句话:在不理解你的  相似文献   

10.
张翔 《今日广西》2008,(15):72-72
有—个很有个性的朋友,她从小到大都住在城西的小平房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用她的话来说,她就喜欢这座古幽幽的老城。关于她的故事很多。比如她从小学习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基本上都名列前茅,期间还跳过级。为此,她很庆幸地说过自己省了不少学费。就在大家都期望着她考上清华、北大为校争光的时候,她却只报了西安的一所大学。  相似文献   

11.
摄影偶得     
<正>假期去大连,朋友为我拍摄背朝大海的照片。我站在礁石上摆好了造型,等着她按下快门。每次,她总是不紧不慢的找角度,为了捕捉一波潮水泛起的浪花,要等很久很久,并在浪花出现的瞬间按下快门。经她手拍摄的照片,基本上每张都是人物和景物巧妙的融合着。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大》2010,(3):42-42
昌吉市的连欣咨询:我表姐以朋友名义买了一套单位房,后来她的朋友又想要这套房产。尽管表姐实际出钱购买,并一直居住,水电物业费都缴纳了,但她现在仍然办不了房产证,请问我表姐能不能得到这套房产?  相似文献   

13.
丁立梅 《中国减灾》2011,(5X):56-56
<正>瘫痪在床两年多的朋友,突然能扶墙而立了。那巨大的幸福,是穿心而过的,她激动得热泪双流,对人一遍一遍述说她的幸福,你看,你看,我都能站了!曾经,她认为她的生活一团糟:工作不顺,升迁无望。在城里打拼十年了,所有积蓄加起来,还不够一套商品房的首付。男朋友谈了几个,却一个不如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美国最初只有联络处的关系时,夏威夷侨领谢月梅就帮助联络处做事,几乎所有驻美的中国大使她都接待过,她是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和各位中国大使最可靠的朋友,她还协助接待过李先念、杨尚昆主席等中国重要的客人。  相似文献   

15.
冬天到了,许多残疾朋友,特别是肢体残疾的朋友,又要面临残肢的保暖问题。我们的老作者赵庆玲女士早早地就和我联系,希望把她总结的一套自助取暖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赵庆玲女士擅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她的DIY设计简便、实用,每位朋友都能做到,不难,而且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个中学教师朋友姓许,她是性格很直爽的东北女子,做事有些不拘小节,我们都很喜欢她。去年,她随丈夫去了美国洛杉矶定居,丈夫是跨国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而她经推介在一所语言学校教中文。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听朋友说,XX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到她所在的公司推销信用卡时,因为看到周围的同事都办了信用卡,她也就填资料办了一张。一个月后,她如期收到了信用卡,没想到发卡的却不是当时的那家银行,而是另外一家银行的卡。"自己从来没有填过这个银行的资料,怎么就给她办了一张卡呢?"朋友很纳闷。  相似文献   

18.
苏姊好走     
纪欣 《台声》2004,(11):66-66
十月一日去北京医院看苏姊时,就看到她的状况不好,只是据北京的朋友及主治医生说,她自八月一日进到医院以来,已有三次发出病危通知,之后都奇迹似地好转,她的生命力特别强,或许这次也能撑得过。我也就抱着她会再次度过难关的心情回到台湾,十五日还与她在台北的老朋友一起打了电话给苏姊的弟弟,据他说当时状况并没有特别恶化,不料她还是在十九日早上离我们而去了。 恶讯传到台湾,许许多多与苏姊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地方共同努力过的朋友、同志、伙伴,在悲痛、遗憾之际,还来不及拿起笔来叙述她的一生,书写对她的怀念,就交代我先将最后…  相似文献   

19.
lulu 《台声》2005,(5):94-95
Rebecca热情,朋友多,就像这个家,不仅是给她自己的,也是属于来来往往的朋友的。认识Rebecca的人经常用三个词来形容她:“身材火辣、开心爽朗、积极乐观”。确实,她那健康活力的身心状态,走到哪里都深深地感染着旁人。走进Rebecca的家,简洁大气的红调,和女主人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热情。简练的布局,点到即止的装饰,却处处流露着一种难以察觉的雍容华贵。明眼人会在其中发现很多国家顶级品牌的设计,但它们都谦和地隐身在环境中,共同营造出一种温和大度、静谧醇厚的舒适气氛。Rebecca很早就去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体操教练,她的两个学…  相似文献   

20.
有位残疾朋友突然打电话来,情绪低落,说是不是不要低保金算了。笔者吃了一惊。这位朋友父母都已过世,她本人残疾严重,因为残疾,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现在谋生无术,就是想乞讨还出不去门呐。不要低保金?不要低保金她靠什么生活?忙问怎么回事?原来她居住的小区居委会,为配合“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