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他的人生与他的道德哲学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3.
吴国萍 《人民论坛》2012,(26):182-183
荣誉观是古希腊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衰落而导致的道德滑坡,使苏格拉底决心通过道德教化重建雅典人的道德体系。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寻求善"等哲学命题,从中反映出他对荣誉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西方有一位哲人叫苏格拉底,身为哲人的他却经常遭人破口大骂,骂人者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格拉底.但是无论对方怎么骂,苏格拉底从不还口.那个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苏格拉底,难道你真的喜欢我骂你吗?苏格拉底一笑说:"我问你,如果你要送给别人一件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个人说:"你不要,当然在我的手中."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你骂我,我不接受,你想想,你骂我的那些话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出言不逊的人听后羞红了脸.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不到,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使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5.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6.
樵夫 《观察与思考》2005,(11):56-57
<正> 我每一次走进苏格拉底的心灵世界时,都会如朝圣般激动不已,他好象一面镜子照着我们有些卑微的心灵甬道。他的人格总仿如一棵巨冠的参天大树矗立在我们迷途的十字路口,他总让你去思索脚步应该怎么迈,他几乎就是智慧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总可以贪婪般获得心灵的营养,找寻到前行的生命力量。我曾经仿照他的方式与女儿谈论正义、正直。末了,女儿对我说她将永远记住苏格拉底,知道了如何去探寻事物的本质,知道了辩证法。十七岁的女儿,眼里闪烁着一丝光芒。  相似文献   

7.
李永军 《传承》2010,(4):50-50
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9.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0.
幻想     
苏格拉底50岁,头顶变成不毛之地,额头上沟沟壑壑布满了皱纹,再加上深陷的眼窝,看上去至少有60岁。然而,一个18岁的姑娘却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最终成了他的妻子。一个老气横秋,一个鲜嫩欲滴;一个像秋霜打过的衰草,一个如含苞欲放的鲜花。对这桩不般配的婚姻,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向苏格拉底打探成功的秘诀:“先生,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说:“我实在没有工夫研究这个问题,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那人不相信,继续穷追不舍:“这么漂亮的姑娘,你不追她,她怎么会爱上你呢?”苏格拉底抬头…  相似文献   

11.
<正>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喜欢在公共场所谈论哲学,他自称"业余哲学研究者",以与人谈论哲学为乐,从不以老师自居,任何人想听就听,从不收费。两千多年后,很多当时靠哲学赚钱的所谓智者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苏格拉底的名字却依然如雷贯耳……2009年的岁末,当我偶然走进花卉园,巧遇一群以琴会友的中老年朋友,并得以认识《重庆晨报》3年前报道的《退休  相似文献   

12.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人有了自信,才能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克服怯懦,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9日,全国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传来了"一声咳嗽"。这声咳嗽成了此次政协大会上一声著名的"咳嗽"。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女士在讨论中发言时,一声咳嗽响起,是一名老委员发出的。在场记者解读说,这一声咳嗽意在阻止孙萍继续发言。原来,孙萍委员正因为她的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提案如何对待如何实施一事"炮轰"教育部部长: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24日,巴拿马侨界举行了一场洲际性的反"独"促统大会,纪念中南美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巴拿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十周年暨纪念百年辛亥革命。大会上,钟月钧会长发表了演说。他说:"十年奋斗为一统,九州月圆照两岸。今年是中  相似文献   

16.
该书《编者前言》中介绍说: 耶林的维也纳就职演说,有个颇为耸动的标题:《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这篇演说是他三篇维也纳演说中的第一篇,也是在他生前唯一没有出版的一篇。现在,借着1993年6月在那不勒斯举办耶林特展之机会,它终于在公开展览后,能够付印出版。它之所以一直没有出版,并不是因为“法律之科学性”这个主题对耶林来讲不重要。正好相反!萨维尼曾经在所有人眼中  相似文献   

17.
正刘玉生60岁了,在中铁南宁局玉林站,他的名字无人不晓。因为从2013年以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刘玉生服务队"就一直是站里为乘客服务的标杆。从1982年到2018年,从部队到列车,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刘玉生一干就是36年。眼勤、手勤、嘴勤、脚勤;对待旅客,来有请声、做有问声、走有谢声——一名客运值班  相似文献   

18.
在5&#183;20就职演说前几天,陈水扁就一再放出空气说,他在就职演说之后,两岸就会“柳暗花明”。于是他亲自出面动员台民众赶紧购买股票,利好形势就在他的启齿之间,否则后悔莫及。然而深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演说当天,民众意识到其演说是包装的台独,必然惹起祸端,于是台股市一下子下跌了299点,而且后续4天下泻了600多点,台100多个团体抗议陈水扁不承认“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