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前我国西部湿地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环境问题。完善西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来解决有关问题,已成为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完善湿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确定西部湿地开发中生态补偿的标准、建立湿地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加快西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推广等途径,可不断推进和完善西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工作,为推动西部湿地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基于对现实相关案例的分析,生态补偿应以农业的生态价值为依据,同时应进行更适宜的制度创新来解决西部农业的生态问题,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冠宇  巩宜萱 《公共管理学报》2023,(1):97-105+173-17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从近年来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看,中央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实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所在,而汀江-韩江跨省流域作为全国第二个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其运行机制和成功模式值得关注与研究。文章通过对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治理的案例分析,从探索、完善和巩固三个阶段回顾其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过程,总结了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治理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运行机制,并试图基于外部性理论与多源流框架的横向生态补偿议程设置展开理论对话,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经验。研究发现,未来推进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其治理效能,政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协同联动;二是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框架。这既是公共治理的责任,也是公共事务的规定,更是公共政策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政府行为与西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历史必然。生态重建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西部生态重建实际上是建立生态公共产品生产、补偿的西部新资源和生态环境体制。政府行为是环境和资源体制函数的内生性变量。政府行为立法规范是西部资源与环境体制重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陕南汉江、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两江”流域人民为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做出了巨大贡献.破解陕南两江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困境,实施生态补偿是一项重要的路径.要实现生态补偿科学化,必须从由谁补偿、长期补偿、向谁补偿和补偿标准、补偿渠道、如何监管以及常规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入手,进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在西部民族地区,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较多的水电开发。水电开发一方面带来了优质的能源,同时也形成了较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负外部性。为此,应针对这些负外部性问题,确立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相应补偿,促进负外部性内部化,促进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能源开发是西部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支柱,但目前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强化政府在西部能源开发中的生态责任,是实现西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公众环境利益、弥补市场缺陷与维护区际公平的必然要求。为规制政府生态责任,需要强化可持续能源开发的政府综合决策责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政府主导的能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激励机制,完善西部能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公众有效参与能源开发生态化进程,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8.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与目标愿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下进行,要通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生态道德、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等实现“双碳”目标并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孟姝瑱 《行政论坛》2009,16(2):16-18
政府在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政策中起着主导作用.即政府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者、策划者、激励者和监督者.完善政府规划对于促进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环境污染整治,逐步健全生态环境责任者经济补偿制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生态补偿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和理论支撑,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调动市场资源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需求;生态补偿实践的制度规则需求;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度固化需求。生态补偿法律化的推进思路包括:准确界定生态补偿的法律概念;明确生态补偿的性质是环境法律行为;设定生态补偿的法定形式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配置型;厘清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类型;规划生态补偿的法律实现途径应当包括经济性补偿和非经济性补偿两类。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市场化发展最快的生态治理领域之一。它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庇古税",先后形成了基于市场机制的科斯型生态补偿和基于政府干预的庇古型生态补偿两种基本制度范式。在全球生态治理转型背景下,生态补偿呈现出市场与政府深度融合的趋势,融合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工具、构建分类融合和"市场增进"的制度框架、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长期奉行"单一政府主导"模式,已显现出生态治理绩效和生态创新效率边际递减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生态环境成本的市场化、全产业链的综合补偿,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分类补偿,推进环保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化和法律化,才能够实现环境正义的价值目标,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谐社会的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定义是为缓和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对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在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自然资源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自然资源自我调节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利益视角下的生态补偿立法,在立法原则上,应坚持以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为核心,保护生态利益供给者的经济利益和补偿要体现利益公平;在立法目的上,生态补偿立法以实现生态利益的增加和有序流动为目的,因此,不能将生态补偿立法与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相混淆;在立法体例上,生态补偿所涉利益的跨区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适合采用中央立法、单独立法的立法体例;在立法内容上,应该设立开放型的法律主体体系、补偿义务公平分担体系以及有效的利益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相关主体间利益关系,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一种制度安排,补偿标准是其核心也是难点。学界已提出了多种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但在实用性方面都还尚存不足。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转移性贡献和当前我国生态补偿以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现实,构建覆盖各主要生态环境要素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领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指标体系,采用相对评价算法,计算出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指数,是确定各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弱质性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农业支持的必要性。将农业支持细分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支持、农业投入支持、农业生态补偿支持以及农业金融支持,并基于此对农业支持制度演变进行相关历史回顾和一般规律分析,揭示了基于目标瞄准的制度调整及政策反思。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些年来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均制定了愈加严格的规范,同时不惜财力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并未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究其根源,无不与环境法生态利益补偿基本原则的确立有关。确立“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基本原则以弥补现有生态利益补偿基本原则忽视事前保护激励、引导之缺陷,以期发挥正面激励之功效,来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四川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发展,必须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川和加大改革力度这“五篇文章”。同理还应理顺五大关系。工业作为西部开发中的重头戏,应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实现“追赶式”、“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同富裕逻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进行分析,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以土地善治推进“地权平等、地尽其用、地利共享”,促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进城农民市民化、社会流动自由化”,提出了坚持以人定地促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激活宅基地的财产属性、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权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和完善以地谋发展机制等改革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健 《民主》2006,(8):30-31
公元2005年6月5日——第34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成都——中国西部人口最多的大省四川省省会。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宣布了四川的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和一项重大举措:“目前,省上正在组织编制《建设生态四川规划大纲》。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四川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西部第一生态大省。”10月28日,在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主题峰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战略”上,张中伟省长发表的《四川…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为契机,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然后简述深圳以“生态立市”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成效和现状;分析了深圳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全市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途径,打下了建设生态文明之都坚实的基础.最后明确了“树立绿色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坚持低碳发展方向,以环境容量为约束”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战略,提出了深圳稳步向生态文明之都目标迈进、全面打造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美丽深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